打开ChinaNews阅读

綦江区: 把采煤沉陷区变成生态家园

重庆日报2018-03-01 13:14:09

  原标题:綦江区委副书记、区长姜天波: 把采煤沉陷区变成生态家园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018-03-01-0042

綦江区石壕镇茶树湾水利工程。该工程可为石壕、打通、安稳等南部场镇及采空区提供生产生活用水,惠及人口十六余万人。王太椿 摄

  煤炭业,曾让重庆市綦江区辉煌一时,开采量位居全市之首,但这也让其生态环境伤痕累累,256平方公里的采煤沉陷区,面积同样位居全市之首。而今,原来仅靠一块煤打天下的乡镇,已经被避暑旅游、畜牧养殖、装配式建筑等产业所替代。走进新时代的綦江,将如何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

  就此,重庆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綦江区委副书记、区长姜天波。

  让采煤沉陷区群众真正有出路

  重庆日报:2017年4月,綦江区成为全国采煤沉陷区治理试点地区,在从“黑色”到“绿色”的嬗变中,綦江都有哪些新的思路和举措?

  姜天波:经过仔细的调研论证,我们明确了采煤沉陷区的治理思路,即除了以休闲度假为重点的旅游产业外,发展以黑山羊、草蔸萝卜为代表的特色效益农业,煤电一体化产业、新型材料产业、装备制造产业、新型建材产业也被纳入发展规划。

  我们的目标是不仅要做好采煤沉陷区治理试点,更要争做示范,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要让采煤沉陷区群众真正有出路、富起来。因此,我们把采煤沉陷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列为区级“一把手工程”,在全国、全市转型发展的大思路、大格局、大背景下,突出抓好采煤沉陷区的转型发展,把荒山、荒坡变成生态家园,把煤矿下岗工人变成创业致富能手,把贫困落后村变成富裕幸福村。在新时代下,真正以新作为让采煤沉陷区焕发新气象。

  让农村的明天呈现美丽“山水画”

  重庆日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在振兴乡村方面,綦江又有怎样的思考?

  姜天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农民在新时代的新期待,既给广大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又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结合綦江大农村、大山区、大矿区的实际,我们正从增效、增绿、增收三个方面着力开展工作。

  对于增效,我们主要是抓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接二连三”,在“产—加—销”全产业链上下功夫。

  在“产”方面将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赶水草兜萝卜、花坝糯玉米、安稳黑山羊等绿色农产品,并深度推进农旅融合。

  在“加”方面,将依托市级食品工业园,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做响做优“饭遭殃”调味品、“老四川”牛肉干等“綦江造”农产品,创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

  在“销”方面,计划依托綦江京东电商产业园,健全农村电商三级服务体系,让綦江土特产“触网”,走出田间地头,进入更多市民的菜篮子、果盘子、餐桌子。

  对于增绿,我们要全力守住生态文明底线,建设农民的绿色家园,同时提升精神文明素养,建设农民的心灵家园。

  在如何增收的问题上,綦江将全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让农民有“恒产”。同时,还要让农民变市民,深化农民工返乡创业专项试点改革,让更多的农民变产业工人、创业老板。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吸引更多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置业,安居乐业。

  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揽子”计划,农村的明天将会呈现出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乡风淳的“山水画”。

  推动工业升级发展提速

  重庆日报:在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面对产业结构调整,綦江有哪些新构想?

  姜天波:工业兴则百业兴,工业强则綦江强。綦江转型发展,当务之要就是牢固树立“工业兴区 产业兴区”的理念,推动工业升级发展提速。

  去年,綦江在“去旧”“推新”“提质”三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去旧”工作上,一方面加大政策激励,鼓励关闭落后产能,另一方面加强产业扶持、鼓励转型,让关闭与转型同步进行,既保证过剩产能的削减,又保证工业产值稳定增长。在“推新”工作上,大力发展以汽摩整车及核心零部件、铝材精深加工、建筑产业现代化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去年这三大产业实现产值244亿元,极大地扭转了綦江原来的发展局面。在“提质”方面,积极培育新的增长动能,总部经济实现历史性突破,庞大电子商城及叮叮网约车全国总部、重庆三峡银行互联网结算中心、上海新跃物流等总部经济项目相继落户綦江。

  今年我们将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集约化、集群化、循环化理念,大力推进要素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加快推进新兴产业融合化发展,培育壮大三大产业集群。同时,打造占地20平方公里的升坪工业园,在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高分子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方面精准发力、寻求突破。

  到2020年,力争三大主导产业本地配套化率达到80%,产值年均增长超过26%,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0%左右,加快建设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用铝产业基地、汽摩整车及核心零部件制造基地和国家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努力打造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

  小萝卜做成大品牌 贫困村变为小康村

  “送货啰!”2月28日一大早,綦江区赶水镇石房村村民刘世平像往常一样到镇上送货。他的“货”,正是赶水草蔸萝卜。事实上,从去年11月萝卜上市开始,刘世平的手机就成了订货热线,最多的一天,通过电话接到6000多斤的订单,最少的一天也有1000多斤。

  刘世平给重庆日报记者算了一笔账:固定客户批发价每斤1.5元左右,零散客户则是4个精品萝卜装箱50元。除去品相不好的萝卜外,平均每亩地产出萝卜3000斤以上,细算下来,每年纯收入不低于10万元。“我在外打工肯定挣不了这个数。”刘世平笑呵呵地说道。

  赶水镇石房村党委书记王天明正是赶水草蔸萝卜的幕后推手。这些年,他带领当地村民以市场化为导向确定生产,以品牌化为理念打造基地,以标准化为引领实施溯源,“三化”并进,让赶水草蔸萝卜有了名气,顺利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中国绿色食品A级”“中国有机食品”认证,并获得了“中国地理标志保护商标”“重庆市名牌农产品”等荣誉称号。

  目前,赶水草蔸萝卜在赶水、东溪、扶欢、郭扶、隆盛等5个镇推广种植,全区种植面积约9万亩。

  王天明介绍,2017年,全区赶水草蔸萝卜产值达两亿多元。通过发展萝卜产业,石房村也由当初负债18万元的贫困村,逐渐发展成为拥有近200万元集体资金的小康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0万元以上。

  其实,赶水草蔸萝卜只是綦江区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区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横山贡米、花坝糯玉米为主的粮油,以赶水草蔸萝卜、綦江辣椒为主的蔬菜,以柑橘、李子为主的经果,以中蜂、黑山羊为主的养殖等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发展风生水起,逐渐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的产业特色。(记者 李珩)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