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黔江:返乡青年把“工厂”搬进农户家

重庆日报2018-02-12 10:19:16

  原标题: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返乡青年把“工厂”搬进农户家

【区县联动】【黔江】黔江:返乡青年把“工厂”搬进农户家【区县联动】黔江:返乡青年把“工厂”搬进农户家

村民边烤火边干活。 记者 蔡正奋 通讯员 李诗素 摄

  2月10日,一场大雪纷纷扬扬,海拔1900余米的黔江区五里乡境内灰千山,一片银装素裹。位于山下的五里社区格外寂静,路上几乎看不见行人。重庆日报记者和通讯员来到一处木屋院落,推开房门惊讶地发现,屋子里是另一番劳动场面,男女老少围着火炉,忙着加工小小的电子配件。

  “把‘工厂’搬进农户家中,农民摇身变工人。这是我乡返乡创业青年李朝洋,为全乡精准脱贫找到一条村民增收、贫困户脱贫不返贫,坐在家里烤火取暖也能挣钱的路子。”五里乡党委书记王兆平说。

  他把“工厂”搬进农家

  “这些村民加工的小配件叫‘电感器’,是电脑里面的一个部件。”负责生产这款电子配件的李朝洋说,从去年11月开始,他在五里乡胡家坝村新注册了一家电子科技公司后,试着把用手工穿套管、剪线脚的工序,发放到这些农户家去完成,效果特别好。

  李朝洋还告诉重庆日报记者,这款小配件,从最初加工到成品有七道工序。而村民坐在家里操作的两道工序,简单易学,一看就会。即使是小学文化的人也能完成,眼力好的老人也能上手。

  李朝洋是80后青年,家住五里乡胡家坝村七组,17岁到广东一家电子厂打工。10余年来,他从一线员工成长为工程师。后来,他凭着过硬的技术和客户资源,辞职与朋友合伙做起电子产品贸易,把承接的订单交给一些厂家加工,从中赚取业务费。

  去年春节,李朝洋回家,看到很多留守家庭,老人和小孩在家无人照顾,他便萌生了一个想法,回黔江开一家电子厂。

  不久,李朝洋就投资80万元,在家乡黔江区正阳工业园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创办了一家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厂家要的量大,就是人手有限,加工跟不上。”李朝洋说,在精准脱贫工作中,很多贫困户已越线脱贫,但还有一些家庭没有走出贫困线,他于是决定,把手工加工的环节发放到村民家里,以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100余个农户家庭开展务工

  “想不到如今坐在家里,就能挣到以前进厂打工的钱,还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在五里社区一组的杨玉梅一边娴熟地剪去电感器的线脚,一边对重庆日报记者说。杨玉梅是酉阳人,2015年嫁到这里,老公在外打工,她在家照顾两岁的孩子和年逾八旬的爷爷奶奶,爷爷右眼失明多年。

  “我从去年11月份开始领配件做,每天轻轻松松可挣到60块钱。”杨玉梅说,她大部分时间是在晚上等小孩睡着后,才静下心来做几个小时。

  重庆日报记者走进该社区一组的低保户刘桂荣家,只见刘桂荣带着3个外孙,围坐在烤火炉旁,穿套管时的神情特别专注。婆孙4人很少说话,只有刘桂荣的眼睛不时左顾右盼,生怕孩子把穿过管的配件放错位置。

  “我做梦都没想到,60多岁了,还能找到一份挣钱的手工活。”刘桂荣说。

  而今,在五里乡五里社区和胡家坝村,共有100余个家庭开展务工。这些家庭大多是留守家庭、建卡贫困户和低保户。

  精准脱贫新途径

  当看到村民一家老小围坐在火炉旁,边烤火边挣钱,人人脸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李朝洋打心眼里高兴。

  “这种运作模式,就相当于把工厂搬到了农户家中,为这些家庭提供一个既可以挣钱,又可以照顾家人的就业平台,吸引更多在外务工的村民回到家乡打工,让全乡的留守家庭越来越少。”李朝洋说。

  这种企业与农户接轨的运作模式,李朝洋目前只是试运行,针对人口集中地和公路沿线的农户,还没有全面铺开。一旦成功后,李朝洋打算在全乡的五村一社区,实现家家都有一个挣钱的“手工坊”。

  王兆平说,李朝洋把“工厂”搬进农户家中,这种企业与农户的共赢模式,为全乡精准脱贫送来及时雨,成为巩固贫困户脱贫不返贫的助推器。乡党委政府将在全乡五村一社区大力推广,延伸到千家万户,使农户脱贫增收更加有保障。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