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庆去年接待游客5.42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308亿元 今年旅游总收入力争增长逾20%
长江上的黄金游轮。 (资料图片)
2月10日,全市旅游工作会议在悦来温德姆酒店召开。
重庆日报记者从会上获悉,2017年,我市旅游业多个经济指标再创新高,共接待游客5.42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3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3%和25.1%。全市旅游产业呈现出“地位提升、规模壮大”良好态势,及“业态丰富、要素健全”可喜局面。
今年,我市将以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全域旅游发展为抓手,补短板、强弱项、抓重点,着力打造旅游业升级版,力争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20%以上,旅游外汇收入同比增长12%以上。
“幸福产业”,发展迅猛但不均衡
旅游,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列“五大幸福产业”之首。
2017年,我市全力推进旅游产业改革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旅游业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据市旅发委初步统计,全市共接待游客5.42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3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3%和25.1%。其中,接待入境游客358.3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9.4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3.2%和15.5%。
全市完成旅游投资1800亿元,创历史新高。其中,59个市级重点旅游项目完成投资120亿元,市级旅游度假区完成投资190亿元,旅游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2017年10月,国际权威组织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根据对全球65座城市的研究结果,发布报告称:全球发展最快的10个旅游城市全在亚洲,重庆位居榜首。2017年12月,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发布《2017中国最热门的50个旅游城市排行榜》,重庆再次荣膺榜首。
不过,“华丽”的旅游大数据掩盖不了重庆旅游业存在的“短板”。首先,旅游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都市旅游红红火火,但部分远郊区县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强,如某三峡知名景区去年接待购票游客仅60余万人次,不及长江索道的两个轿厢(接待游客350余万人次)。
其次,旅游国际化程度不高,境外及外国游客占比较低,国际航线数量不足,离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如2016年我市接待入境游客仅为316万人次,与同期北京416万人次、上海690万人次、天津335万人次相比,差距明显。
最后,拳头旅游产品还不够强,产品供给还不够丰富,传统观光产品占比较大,乡村旅游产品差异化、特色化不足,特别是缺乏有影响力的精品。部分景区管理和服务水平还存在差距,对人文历史挖掘不够,一些知名景区存在脏乱差的情况,软件建设和服务水平有待提升,不合理低价游、欺客宰客、不文明旅游等时有发生。
拉长“长板”,打造10条滨江休闲带
重庆旅游业需要补课。问题是,如何补?“未来,旅游业的竞争,仍将是‘产品为王’。”市旅发委主要负责人刘旗表示,瑞士全地域化旅游发展得好,几乎每个村庄都是一道风景,但游客去得多的还是知名景区景点,毕竟游客的旅行时间有限。
今年,全市首要重点工作就是打造全域旅游产品升级版,坚持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方向,对标国际知名旅游城市,做大做强都市旅游,提升“大都市”旅游品牌国际影响力和核心吸引力,拉长“长板”。
依托主城“两江四岸”和全市“一干两支”滨江资源,打造10条以上滨江滨湖滨水文化旅游休闲带。做强做靓“大都市、大三峡、大武陵”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推广山水都市、长江三峡、游轮游艇、红岩联线、温泉之都、环城走廊、乌江画廊、世界遗产、巴渝古镇、美丽乡村10大旅游名片。推进A级景区全面提档升级,力争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取得新进展。
打造全域旅游线路升级版,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契机,推动一批跨区域的旅游精品线路提档升级,提升山水重庆都市风情之旅、环城走廊遗产风光之旅、渝东北长江三峡湖光山色之旅、渝东南世外桃源民族风情之旅四大精品旅游干线品质。
打造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升级版,实施交通干线与旅游景区“最后一公里”通畅工程;启动主城游轮母港建设,加快规划、启动建设主城“两江四岸”以及“一干两支”旅游码头体系;增开国际国内旅游航线等,建立水陆空无缝衔接的四通八达、大进大出、快旅慢游的立体交通体系。实施厕所革命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新建和改扩建旅游厕所1298座,加快推进4A级以上景区“第三卫生间”建设。
补齐“短板”,“以城带乡”促发展
如果说,都市游是重庆旅游的“长板”,那么乡村游就是重庆旅游的“短板”。
重庆日报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我市将立足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重点以渝西、渝东北、渝东南区域为主攻方向,推动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努力补齐“短板”。
其中,渝西地区突出世界遗产、古镇古村、绿色生态、温泉康养等主题,重点发展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研学旅行等旅游产品;渝东北大力发展游轮游艇旅游,推进长江三峡纵深腹地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渝东南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山地旅游度假区,促进自然生态、民族风情、康养休闲深度融合发展。实施“百镇千村万企工程”,推动乡村旅游资源增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补齐“短板”、拉长“长板”,还要加固“底板”。今年,我市将大力推进“旅游云”建设,实现旅游公共服务、电子商务、品牌推广、统计管理、实时监控、数据共享交换等功能,开展全域智慧旅游区县、智慧旅游景区度假区、智慧旅游乡村、智慧旅游企业等试点示范建设等工作;加大境外推广力度,搭建覆盖全市的旅游微信矩阵和中英文旅游网站集群,吸引海内外游客把重庆作为旅游目的地。
“今年,全市旅游发展目标是,旅游总收入力争同比增长20%以上,旅游外汇收入同比增长12%以上。到2022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达68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以上,建成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刘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