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80后”村官耕耘十载 带领乡亲闯出致富新路

重庆日报2018-01-25 15:01:10

【焦点图】“80后”村官耕耘十载 带领乡亲闯出致富新路

韩庆(左)在帮村民修剪腊梅枝条。记者 颜安 摄

  “您需要80把腊梅吗?我们这边80公分的腊梅,每把20元,确定的话我马上就给您去剪。”1月23日,尽管已过了腊梅的俏销期,但南岸区南山街道双龙村主任韩庆还是不断接到客户的订单电话,忙得不亦乐乎。

  韩庆是一名“80后”村官,2007年回到村里任职后,根据村里的特点,不断打造盆景、腊梅精品农业,如今双龙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3万元,已成为南岸乃至全市最为富裕的村之一。

  锁定精品路线

  双龙村坐落于南山风景区,自然风光优美,森林覆盖率高达95%以上。早在几十年前,这里就开始种植花木,一直延续至今。

  正因如此,从小在此长大的韩庆对这些花花草草很熟悉。“1983年土地刚承包到个人的时候,因为种植花木,我们这里一下子就出现了好多个‘万元户’,那个时候种粮的多种花的少,我们这里的花根本不愁卖。”他告诉重庆日报记者。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边许多区县都开始发展花卉苗木,让人均耕地不足0.5亩的双龙村一下子丧失了优势。以杜鹃为例,上世纪90年代初,村里的一株杜鹃可以卖到2-3元,而后因竞争激烈,售价下降到0.7元/株——这样的情况,让村里开始思索:怎样才能继续“靠山吃山”,走出致富新路。

  “地少人多,决定了我们只能走精品路线。”韩庆说,依托种花的经验,村里笃定了打造盆景品牌这一产业。

  盆景成为“摇钱树”

  事实上,双龙村素有盆景蟠扎的传统,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小打小闹,不成体系。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标准的提高,盆景已成为不少人家中必不可少的装饰物,市场潜力巨大。

  接下来,韩庆做了这样几件事。

  首先,传授和改良技术。他邀请重庆盆景艺术大师田一卫定期到双龙村来教授盆景知识。

  其次,成功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非遗资金,村里便能定期组织人员开展花木盆景蟠扎技术培训,目前村里拥有非遗传承人5名,骨干100多人。

  此外,村里还发展了500余亩的盆景产业,并投资建成南山盆景交易展示中心和精品盆景展示街,还通过举办南山地区盆景展等,扩大南山盆景的知名度。

  渐渐地,南山盆景的名气越来越响,尤其是近年来村里的花木盆景开始接二连三地卖出高价,最高甚至卖出六位数,盆景年销售额达到2000万元以上,人均收入达3万元以上,盆景成为了村民们的“摇钱树”。

  腊梅也是如此。双龙村种植腊梅有几十年历史,但依旧是受困于人多地少的矛盾,只能走精品路线。这些年来,在韩庆的引导下,村里重点发展腊坨、素馨等中高端腊梅,还与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合作研发出了营养土和保鲜剂,让腊梅长得更好,花期更长。原来,每把腊梅只能卖出3-5元,而今能卖到15-20元/把,腊梅礼盒的售价更是达到了160元/盒,腊梅的亩产值也由1万元飞升至5万元,身价倍增。

  继续擦亮品牌

  产业做大之后,韩庆又开始思索可持续性的问题。

  前几年,随着在全国性的盆景比赛中一次又一次捧回金奖、银奖,南山杜鹃盆景受到了不少人的青睐。在高价的诱惑下,有些人把自己辛苦培育了10年、20年,甚至一两代人的盆景卖掉了,之后很快陷入了低谷。

  “盆景是一门艺术,每个盆景都没有复制品,所以我们要把最好的盆景作品留下来,只有这样产业才有延续性。”在韩庆的不断劝说下,越来越多的村民也逐渐有了这个认识。

  收紧拳头,是为了更好地击出。眼下,双龙村正在申报“山城杜鹃盆景”的商标,并着手准备申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让南山盆景的品牌效应更上一层楼。

  “我们今年还准备依靠良好的生态环境,引进一家医养结合的企业,把闲置土地流转出去,为村民提供租金和分红。与此同时,继续办好民宿酒店和农家乐,把村民从单一的农业中解放出来,增加资产性收入。”韩庆表示,“多条腿走路,道路才能越走越宽,村里将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动特色产业提档升级,让更多群众吃上‘生态饭’,鼓起‘钱袋子’。”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