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弘扬本土文化 传递社会正能量 现代川剧《江姐》专家研讨会在渝举行
1月13日,川剧《江姐》专家研讨会现场。
1月12日晚,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川剧《江姐》在重庆川剧艺术中心首演。记者 熊明 摄
1月12日,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由重庆市川剧院创排的现代川剧《江姐》在重庆市川剧艺术中心首演,大获成功。13日,该剧专家研讨会举行,来自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重庆市文化委,以及全国各地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活动。他们一致认为,用川剧艺术来表现“江姐”,有力地弘扬了重庆本土文化,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把江姐的革命追求
艺术化、情感化、地方化
“全国各地都在演江姐,重庆作为江姐故事主要的发生地,这次终于弥补了一个遗憾。”中国剧协副主席罗怀臻说,上世纪60年代,歌剧、川剧《江姐》曾风靡一时。此次,重庆市川剧院创排的《江姐》并没有满足于简单的复制,在视觉呈现效果上更符合当今观众审美,听觉上融入川剧打击乐、声腔等地方特色,“可以说源于老版本川剧《江姐》,但又有别于前作。”
“现代川剧《江姐》把主人公的革命追求艺术化、情感化、地方化,让一部红色经典、历史经典成为今天观众能分享的精神创造。”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崔伟说。
“开演之前我是很忐忑的,《江姐》已经有川剧、歌剧、京剧、越剧等很多经典演绎,现代川剧版本还能感动我吗?看完之后,我确实被打动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马也说,红岩和江姐是重庆的故事、重庆的英雄,由重庆市川剧院来呈现这段红色历史,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历史形象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现代川剧《江姐》
是一部优秀的教材
“明年是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江姐牺牲70周年。在她牺牲的这块土地上,重新排演川剧《江姐》是重庆市川剧院的使命和责任担当,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刘玉琴认为,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崇敢于牺牲、奉献的精神,有理想、有信仰的精神追求没有改变,重庆市川剧院推出的现代川剧《江姐》契合了社会主流价值观,能够起到价值引领和示范效应,是一部优秀的教材。
《中国戏剧年鉴》负责人罗松表示,现代川剧《江姐》是重庆市川剧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生动实践,具有社会现实意义。
努力让现代元素融入其中
“看完该剧,我觉得‘绣红旗’一段很有新意。”中国戏剧杂志社副主编李晓青说,在现代川剧《江姐》中,它没有呈现五星红旗,而是用一个黄色的五角星来代表了英烈们绣红旗的情景,这是一大创新。“此外,舞美呈现也很有味道,特别是用灯光营造的嘉陵江水,波光粼粼,美轮美奂。”
罗怀臻称,现代川剧《江姐》走出了自己独特的路,有自己特有的风格,包括独特的地域文化,将来对其他舞台演出将有所启发。“比如,没刻意用大乐队,但气氛非常好,看得出来,创作团队是在努力将现代元素融入其中,让年轻观众更易接受。”
走向全国,让更多人喜欢江姐
歌剧、京剧等版《江姐》的编剧阎肃的妻子李文辉出席了本次研讨会。她动情地说:“看完演出,觉得沈铁梅版的《江姐》无可挑剔,非常成功,其他的角色也很出彩,期待现代川剧《江姐》走向全国。”
三峡博物馆原馆长王川平说:“江姐‘回家’了,但‘回家’是为了更好地远行,希望剧组不断精打细磨,既保持川剧《江姐》的韵味,又在满足现代人的审美上下更多功夫,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江姐这个人物。”(本报记者 任雪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