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重庆频道消息:1月11日,重庆保税港区发布消息,今年将迎来保税港区成立10周年。截至目前,保税港区累计引进企业超1800家,2017年规上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等关键指标位列全国14个保税港区第1,整体发展水平位居全国保税港区前3强。
据了解,重庆保税港区集聚了水港、空港及多重口岸优势,不断优化提升内陆开放通道、口岸、制度、环境等系列优势,在深度参与内陆开发开放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收获开放红利:截至目前,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33亿美元,累计实现进出口贸易额4889亿元,占两江新区同期外贸进出口额的45.9%,占全市同期19.6%。
发挥核心开放平台功能 聚集全球先进要素
数据显示,2017年,重庆保税港区入驻企业以一般贸易方式全年累计完成整车进口清关1038辆,货值约5亿元,同比均增长近6倍。同年,重庆口岸一般贸易方式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共计248货物批,重量和货值较去年同比分别增长突破一倍。
重庆保税港区作为内陆首个“水港+空港”一区双核的保税港区、全国试点贸易多元化政策的两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之一,自成立以来,不断探索内陆开放参与全球市场的发展路径,口岸、通关、通道、平台等开放功能不断完善,初步搭建了内陆开放的框架体系。2017年,重庆保税港区整车进口贸易量首次突破整年1000辆大关。其中,经中欧班列(重庆)从重庆口岸完成进口清关的比重超过40%。
不沿边不靠海,人们往往将内陆视为开放的短板区域,但重庆保税港区先行先试,开放功能逐步完善,成为重庆内陆开放的核心平台。重庆保税港区水港功能区距离重庆市中心解放碑商圈直线距离仅10公里。而坐拥水港、空港等功能区域,邻近重庆火车北站等条件,让保税港区可以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江北国际机场等实现“水陆空铁”多式联运、无缝连接。
2017年末,保税港区获批进境粮食指定口岸,这是继进口肉类、进口水果、金伯利进程国际证书制度指定实施口岸的又一次口岸加持,进一步夯实了保税港区的开放平台功能。
如今,保税港区致力于发挥保税贸易、国际物流等功能,吸引高端电子信息产业落户,打造智能终端生产基地、现代国际商贸物流园,重点培育发展了加工、贸易、物流“三大产业”,初步建设成为辐射内陆地区重要的保税加工基地、保税物流基地和服务贸易聚集区。2017年1月至11月,保税港区累计引进的10家总部贸易企业实现贸易额70.9亿元。
数据显示,重庆保税港区共累计引进企业超1800家,其中既有世界500强或行业龙头企业,也有众多中国500强企业,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目前,重庆保税港区正抢抓重庆自贸区、中新项目新机遇,打造内陆开放的升级版,实现口岸高地、国际物流枢纽、开放高地的战略升级和智能制造、自贸商圈的产业、消费升级。
保税港区集团总经理黄杰表示,保税港区将围绕内陆开放,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不断夯实面向全球的产业、城市、贸易、创新、生态等功能体系,大胆闯、大胆试,以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不断推进保税港区的开放体系建设。
依托“三区叠加”优势 深化改革先行先试
目前,保税港区已经与西永一道,承担起重庆打造全球重要的笔电生产基地的重任。
以笔电产品为例,6年来累计生产以笔记本电脑为主的智能终端产品超1亿台(件),占到全市同期总产量的三分之一;累计实现产值约3053亿元,由此带动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约3315亿元,单项约占两江新区进出口总额的40%。
依托“三区叠加”的优势,保税港区先行先试,不仅陆续出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工贸易、整车进口、进口肉类及水果等产业发展的6项专项扶持政策以及《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目前已建立全方位的扶持政策体系。还积极推动海关、检验检疫局通关监管便利化,目前已实现保税港区7×24小时通关。由此实现了飞机融资租赁、特色口岸、进口钻石等系列的突破。
2017年12月22日,一架价值约3亿元人民币的全新空客A320平稳降落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进入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空港功能区指定停机位。这标志着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保税+飞机租赁”业态实现“零突破”,重庆由此成为第三批自贸试验区中率先开展飞机保税租赁的自贸试验区。立足重庆自贸区,保税港区成功实现了政策突破,打造了“国内首个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推动“构建整车进口汽车展会模式及综合服务平台助推整车进口产业发展”“西南地区首个金伯利口岸落地港区”等开放功能的实现。
目前重庆保税港区已经累计引进40余家从事肉类、水果进口的企业,口岸正式运行1年来已实现货值共计约3871万美元。这些改革举措为内陆自由贸易港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抢抓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和重庆自贸试验区建设机遇,探索内陆地区扩大开放新模式。”重庆保税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重庆保税港区将以“一带一路”机遇为依托,重点实施开放通道、口岸、平台一体打造,开放主体、环境一体建设,打造好内陆自由贸易港。
顺应美好需要 全方位升级内陆开放
重庆保税港区在着力推动开放的同时,也从产业发展、城市建设、打造国际商圈满足更高消费需求等多个维度,全方位升级内陆开放。
当前,重庆保税港区从原有的笔电、加工贸易等传统产业出发,拓展了智能手机、智能穿戴等,打通具有更高附加值的全产业链条;在原有的华硕、宏碁等品牌基础上,新引进了索尼、卡特彼勒等7个新的国际品牌和惠普全球维修中心等新项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过去五年,保税港区已累计生产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台式电脑、智能手机及智能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产品1.18亿台(件),占全市同期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重庆保税港区的“保税+跨境电商”交易额居全市第一,阿里巴巴菜鸟、唯品会、网易考拉等全国前三强跨境电商企业平稳运行,2017年实现跨境电商交易额11亿元,同比增长约96%。
目前,以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为主打造的保税商圈将进一步升级为自贸商圈,累计引进55家境内外客商入驻,经营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涵盖服饰、鞋包、食品、家居等品类的3万余种商品。
在升级产业、商圈满足人民群众美好需求的同时,保税港区的城市建设也全面升级,正逐步实现从产业集聚区到国际化的现代新城转型升级。
在空港功能区智能终端加工基地周边,保税港区打造总计约73万平方米(已建43万平方米,在建30万平方米)的生活配套区,保障约3万人的衣食住行医。按照“宜居宜业宜游”的理念,保税港区引进美国三五集团在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模式,打造融合文化、旅游、娱乐、教育、医疗、休闲、居住为一体的中国摩(重庆)项目。其中,具备全天候、全室内、全恒温等优势,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的大型文旅项目率先启动,同时建设巴蜀常青藤国际学校和配套国际化医院该项目将以打造“智慧城市”为引领,突出绿色开放、产城融合的国际化示范区特色,最终成为区域旅游聚集地。
根据重庆保税港区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850亿元;进出口贸易额突破10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年累计突破15亿美元。(供稿 两江新区党工委宣传部 编辑 朱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