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复活中的重庆“母城”记忆

新华社2018-01-09 13:42:21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母城1

  冬日里,位于白象街的李耀庭公馆已完成主体结构修复。这座始建于清末的青砖小楼,见证着重庆下半城一百多年的风云际会。在残缺的砖体上,字迹清晰依然。 新华网 李相博 摄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母城2

  一座城,留得住多少沧桑过往,就闯得出多少繁华辉煌。从重见天日那刻起,如何展示好太平门,一直是业内人士争论不休的话题。在老重庆人口口相传的《城门谣》之外,这座城门让曾经千百年里“九开八闭”的市井记忆,终于有了具象的载体。新华网 李相博 摄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母城3

  而离太平门不远的人和门,如今与古城墙一道静静伫立,显得低调内敛。人和门是重庆目前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座闭门,历史缱绻,如今这里守卫的不再是城市安全,而是城市记忆。新华网 李相博 摄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母城4

  在重庆,为了保护历史文脉,一批传统风貌区建设陆续启动。马鞍山,藏身于大礼堂身后的小山堡。在这里的传统风貌区建设中,沈钧儒重庆故居已基本修缮完成。新华网 李相博 摄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母城5

  为了尽可能留住原汁原味的“母城”记忆,重庆在历史建筑的修缮中坚持使用原工艺。以大溪沟片区的中法学校旧址修缮为例,屋顶所用的3万余片青瓦,全部是从民间收购而来。新华网 李相博 摄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母城6

  始建于1850年的江全泰号,是重庆开埠时期建筑的“活化石”。曾几何时,这里是全重庆数一数二的商号和旅馆。如今,眼前的长江依然滚滚向东,有关江全泰号的记忆也开始慢慢“复活”。新华网 李相博 摄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母城7

  在传统风貌区建设中,作为重庆“母城”的渝中区一直坚持将都市旅游、文化创意、特色商业等功能融合,增强老街区活力与魅力,历史记忆不再只是远观,而是可以亲身体验。新华网 李相博 摄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母城8

  在重庆,许多的“母城”记忆正在一点一滴的复活。在这些建筑与街巷之间,构成的是另一个似曾相识的重庆。新华网 李相博 摄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母城9

  岁月荣衰,掩映不住时间滚滚向前。在匠人们的手工里,是一座城市以更加自信姿态的奋勇向前。新华网 李相博 摄  (文字:王龙博)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