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剧院,高参小提琴音乐会现场。
《牡丹亭》演出现场。
重庆市话剧院原创保留剧目《河街茶馆》演出现场。(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资料图片)
《山水重庆》亮相国家大剧院。
12月17日,对市民王晓华来说,是一个相当纠结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他期待已久的3场演出:高参小提琴音乐会、查第格钢琴三重奏音乐会、贺岁话剧《独自温暖》分别在重庆大剧院以及国泰艺术中心的两个演出厅上演。
王晓华最终选择了高参小提琴音乐会,并感叹:“突然觉得重庆的演出多了,而且都是高品质的演出。真不知道该怎么选。”
事实上,2017年以来,我市不断涌现出的高水准舞台艺术作品,的确为市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重庆市剧协副主席黄波表示,不管是本土剧目还是外地来渝演出的剧目,今年都比以往更多,质量更高,文艺土壤日渐肥沃。
精彩文艺活动不断 老百姓找到更多“看头”
“嘿、嘿,好大的雨哦……雄起、雄起……”10月31日晚,作为第六届重庆演出季开幕演出,大型民族管弦乐音乐会《山水重庆》在国泰艺术中心上演,充满重庆地方特色的民族乐、交响乐,让现场观众一次次沉醉其中。
对重庆观众来说,已经连续举办了6年的重庆演出季并不陌生,它早已成为重庆人的一道文化大餐。此次的演出季将一直持续到2018年1月。期间,将进行国内外优秀剧目展演、“渝州大舞台·好戏月月演”惠民演出、2017年秋季“渝州大舞台”城乡文化互动工程送演出进基层等子活动。本次重庆演出季的参演剧目类型也相当丰富,既有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话剧《董必武》《独自温暖》、舞剧《阿里郎花》等国内外优秀剧目,也有川剧《灰阑记》、京剧《大梦长歌》、魔术情景剧《魔术情缘》等我市优秀原创剧目。
今年也是中国话剧诞辰110周年,作为抗战时期的“戏剧之都”,重庆自然不会缺席。11月21日,中国话剧协会西南大区优秀原创剧目展在渝启动。重庆市话剧院邀请到来自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专业话剧院团与重庆本地院团一起,为市民带来了6部优秀大型原创剧目和6部小剧场剧目。
在此次展演中,观众们不仅看到了重庆市话剧院的保留剧目《河街茶馆》、云南省话剧院的《独龙天路》、四川人民艺术剧院的《范长江》等大型话剧,还在小剧场感受到了《燃烧的梵高》等具有实验性的小剧场话剧。其中,不少企业还自发组织员工来到剧场观剧,正银广惠股份投资基金公司负责人张军告诉重庆日报记者,为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他特意请公司20多名员工去看了讲述王阳明的《此心光明》。
今年,基层群众也看到了更多的优秀剧目。2017年“渝州大舞台”送演出进基层活动就面向全市遴选优秀艺术表演团体,赴各区县为基层群众送演出1000场,观众总人数达80余万人次。
“2017年,重庆的文艺活动范围广、品质高,这些特点在我市的大型艺术节上体现尤为明显。”市文化委相关负责人称,不断推出的精彩文艺活动,为市民提供了更多选择,更多“看头”。
现实题材作品不断涌现 传统戏曲同样受追捧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绘制了新蓝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
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便是重庆舞台艺术今年的突出成绩之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梁山灯戏《好人邓平寿》和方言话剧《薪火》两部作品。
“天坑村啊播火种,薪火相传志不穷!”6月12号晚,由重庆三峡歌舞剧团打造的原创方言话剧《薪火》首次公开演出。演出结束后,全场观众起立鼓掌,不少人激动得眼含热泪。
《薪火》以三代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为题材,讲述了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天坑村”里,三代党支部书记为修路付出各自心血的故事。目前,《薪火》已连演26场,受到广泛好评。
由梁平区文化馆打造的《好人邓平寿》则演绎了该区“田坎书记”邓平寿一生扎根基层、为人民服务的感人故事。该剧还加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充分融入梁山灯戏“嬉笑闹”、“扭拽跳”的艺术形式。
“今年,我市现实题材的剧目创作出现了很好的势头,越来越多的编剧开始尝试着用舞台艺术的独特视觉,将生动的现实生活转换为文艺作品。”市艺术创作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该中心就多次组织剧作者深入基层,进行扶贫创作主题实践活动,帮助创作者寻找有价值的题材。
在现实题材纷纷涌现的同时,传统戏剧也在重庆的舞台上大放光彩。11月27日,龙门浩小学涂山校区的操场热闹无比,临时搭建的舞台上,“吐火”“变脸”等川剧绝活引起台下学生的阵阵欢呼,这是重庆市川剧院“川剧文化进校园”的第十一站活动。今年10月,我市启动了2017年戏曲进校园试点活动,组织优秀戏曲院团为10所试点高校、100所试点中学、100所试点小学送戏曲演出500余场。
在演出市场上,传统戏曲同样也受到市民追捧。今年10月,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在国泰艺术中心上演时就一票难求。“此次是该剧上、中、下三本全部在渝演出,对观众要求极高。”国泰艺术中心一位负责人告诉重庆日报记者,《牡丹亭》每场戏的时间都长达3小时,3场戏票价加起来上千元,但有30%的观众都选择购买了全本票。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传统戏曲大有所为。”黄波说,不管是进校园还是在演出市场,戏曲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文化传播带动文化消费,可以预见,重庆的文艺‘米仓’将为百姓带来更丰盛的精神食粮。”
参加全国艺术节与展演 打开了局面收获了掌声
2017年,重庆的舞台艺术不仅让本土市民大饱眼福,同时也走出重庆,将“香味”传到全国,在各大艺术节与展演中,打开了局面收获了掌声。
10月20日至28日,作为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重要板块,“扶青计划”暨青年艺术创想周在上海举行。其中惟一的一部川剧作品正是重庆民间剧社303的《聂小倩与宁采臣》。
《聂小倩与宁采臣》是传统川剧与话剧、肢体表演的有机融合,乐队除了传统民族乐器琵琶和二胡,还加入了吉他。同时,该剧又保留了传统的曲牌和川剧华丽的高腔。而青年戏剧人对原著的大胆改编也让观众耳目一新——在剧中,宁采臣成了一名快递员,他死后,小倩摘下头上的曼陀罗花让时间倒流保住了他的性命,但最终宁采臣却背叛了誓言。
“《聂小倩与宁采臣》的加入,为此次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的舞台带来了浓厚的传统气息。”303负责人袁野介绍,该剧在上海戏剧学院首演时,剧场内座无虚席。著名编剧曹路生称该剧“从传统戏曲中发掘出现代意识,又通过传统川剧技艺与剧情发展加以组合,创造出了一个大受青年观众喜欢的新编川剧。”
除了参加全国的重要艺术节,国内的重要展演也留下了重庆舞台剧的身影。重庆日报记者从市文化委了解到,2017年,我市有10部舞台艺术作品入选全国重要展演。其中,京剧《大梦长歌》入选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参演剧目,川剧《李亚仙》入选全国地方戏曲南方会演参演剧目,川剧《鸣凤》入选2017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参演剧目,歌剧《辛夷公主》入选第三届中国歌剧节参演剧目。
在未来的日子里,重庆如何再接再厉,在新时代创作出更好更多的文艺精品?
重庆日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市艺术创作中心已做出相关规划:一是着手制定出全市舞台艺术创作中期规划;二是更加积极地支持主城和区县、国有和民营院团的舞台艺术创作;三是进一步做好成果转化工作,加强与国有、民营院团合作,助力一度成果的转化;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对内鼓励业务部门同志加强业务学习,对外进一步加强全市舞台艺术创作人才的培养力度。
“2017年,我们的文艺沃土不断丰厚、原创剧本源源不断,文化自信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的舞台上。”市文化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新时代,重庆市舞台艺术创作将迎来新机遇、翻开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