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不爱城市爱乡野 清华学霸扎根重庆振兴乡村

华龙网2017-11-24 11:11:18

  原标题:【青年有担当 乡村振兴有希望】 不爱城市爱乡野 清华学霸扎根重庆振兴乡村

【科教 标题摘要】不爱城市爱乡野 清华学霸扎根重庆振兴乡村

江津区白沙镇副镇长张昭源。记者 李裕锟 摄

    6年前的一个凌晨,一位大高个出现在村口,肩上背着双肩包,手里拎着拉杆箱。山野寂静无声,偶尔听见狗儿吠几声,远处微弱的灯光若隐若现,它们好像并不知道这位“不速之客”的到来。

  这位大高个叫张昭源,是刚刚调来的镇长助理。他不仅个子高,学历也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毕业后,还被免试推荐至该校人文学院攻读硕士。作为学霸,张昭源有点“怪”,他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只身跑到重庆偏远贫困乡村,搞种植,拓展电商,率先发展村级电商服务平台。6年来,他先后就职3个乡镇,跑遍了长寿、巫山所有的贫困村,一心想着带领村民脱贫。

  清华高材生的选择 不去大城市只去穷乡村

【科教 标题摘要】不爱城市爱乡野 清华学霸扎根重庆振兴乡村

张昭源到村民家走访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晚上7点,江津区白沙镇政府6楼,一间靠东头的小办公室里亮起了灯。副镇长兼复建村“第一书记”张昭源正召集驻村工作队员罗金亮、张涛、王聪三人,总结一周以来的走访工作。

  例会上,张昭源得知,22岁的村民刘恒伟父亲患有精神疾病,家里失去经济来源,急于帮忙的他放弃学业,外出打工,却陷入找不到工作的窘境。驻村工作队员与刘恒伟交谈后,决定先帮他在白沙镇找个工作,缓解经济压力,同时多方联系,资助其继续学习计算机。

  像这样的总结例会,自张昭源担任“第一书记”以来,召开过37次。例会结束,待人散去,张昭源端起一杯浓茶,伏案思考如何进一步带领复建村村民脱贫致富。

  6年前,张昭源硕士毕业了,北京奥运会优秀志愿者、校队十项全能运动员、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加上名牌大学名牌专业加持,他本来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在大城市找一份不错的工作,拿着外人羡慕的年薪,过着安逸的生活,但他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我要到最贫困的乡村去!”

  张昭源老家在河南漯河,从小受焦裕禄精神熏陶,在校期间,他曾多次到基层一线挂职锻炼,对基层有深厚的感情。

  他不是农村长大的孩子,却知道,在偏远贫困的乡村,最缺的就是他这种有“经济头脑”的人。

  当到重庆工作的机会摆到张昭源面前时,他没有犹豫。2011年,他通过定向选调,来到重庆边远贫困的巫山县巫峡镇工作。“当时很多同学说,你本来可以有个很好的生活条件。我想,还是要活得有点价值。”张昭源说。

  斯文学霸的交通工具 骑摩托走遍巫山所有乡镇

【科教 标题摘要】不爱城市爱乡野 清华学霸扎根重庆振兴乡村

张昭源到村民家走访。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2011年深秋,接到调任通知那天,张昭源拖着行李,从重庆主城出发,辗转400多公里,抵达巫峡镇时已是凌晨时分。“除了下车时坝子上有点灯光外,四周一片漆黑,感觉特别空旷,像要把我吸进去一样。”张昭源说,从坝子到宿舍的500米路,他走的每一步都特别扎实。

  就这样,这个1米85的大高个来到了巫峡镇。他把自己交给了这片土地,他的青春和热血都与这片土地联系起来了。

  当地人第一次听说清华大学的高材生来做镇长助理时,都不敢相信。“一个外地的年轻书生,能有多大能耐?”“河南娃,听得懂巫山话不哟。”还未正式上岗,张昭源就已听到了众多质疑声。

  打消疑虑的最好办法就是实干,张昭源二话不说,从最基础的语言关闯起,没过多久就能熟练掌握当地方言。在巫峡镇的两年,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巫峡镇的每个村组,走村入户调研,了解掌握基层一线情况。

【科教 标题摘要】不爱城市爱乡野 清华学霸扎根重庆振兴乡村

张昭源了解村民生活情况。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巫峡镇各乡村海拔200米到2000米不等,山路崎岖交通不便,村落分布遥远。为了方便下村,张昭源自费购买了一辆摩托车。那会儿工资低,购买摩托车的钱还是离开清华时,学校奖励他支援西部发的7000元奖学金,那是他唯一的积蓄。

  一次,镇上进行社情民意收集工作,张昭源主动提出前往新路村走访。新路村距离巫峡镇68公里,进村的路是用大石头堆出来的,路面也没有硬化。道路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老司机走在这样的道路上都需要十分谨慎,对于才学会骑摩托车的张昭源来说,这无疑是一条“天路”。

  “一路摔到村子里,手脚上全是伤口。”张昭源回忆。最难的还不是骑车,整条路上行人很少,摩托车的轰鸣声响彻山间,摔倒后沉重的呼吸声清晰可闻,自己的声响被安静的大山无限放大,对于从未走过此类道路的张昭源来说,前进的过程让他胆怯。

  晚上7点多钟,张昭源终于颠簸到了村子。村民看见这个推着摩托、浑身伤口的年轻干部,佩服得不得了,“路又远又险,这些年来,很少有干部敢上来。”

  在巫峡镇的两年里,张昭源深入基层,走村入户,走遍巫山所有乡镇,积累了大量经验。期间,各级机关多次向他抛来“橄榄枝”,均被他拒绝。他说,总要有一批人为了大家而舍小家,既然到了农村,自己就属于这里,就要最近距离地与群众站在一起,为基层、为群众干点事情。

  经济学硕士的头脑 推出村级电子商务品牌

【科教 标题摘要】不爱城市爱乡野 清华学霸扎根重庆振兴乡村

张昭源在办公室整理文件夹。记者 李裕锟 摄

  2013年11月初,张昭源调任到长寿区龙河镇保合村担任村支书。当时,保合村正值农村经济转型,干群矛盾比较激烈。一个年轻的外地干部,能带好村党支部班子吗?当地人议论纷纷。

  初到保合村,张昭源骑着摩托车,挨家挨户走访,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听取意见,找到问题症结:村党支部班子涣散,公信力低。找准原因,张昭源提出,村里的党员干部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必须带头参加义务劳动。

  2014年春夏之交,一场大暴雨致村里很多老旧房屋垮塌。按当地的老规矩,干活得有人付钱才行。一到现场,张昭源二话不说,卷起袖子就开始搬柱子。在他带动下,在场的其他党员干部也都加入进来。

  此后,村里“给钱才办事”的惯例被打破,没人再说党员干部的闲话,干群关系逐渐改善。

  人心齐了,下一个问题是如何做好经济转型。保合村区位条件优越,处于长寿区国家级农业园区核心区,当时,村里90%以上的土地都被流转承包,种上了柑橘和蔬菜等农作物。但农作物销路不好,村民收入也不理想。

  张昭源利用“经济头脑”,抓住电商契机,发展集体经济,推出重庆第一个村级电子商务品牌“保合农场”。通过农场微信公众号,消费者可以选购柠檬、土鸡蛋、番茄等农产品。公众号上线仅一个月,粉丝就上千,累计销售柠檬6000多斤,蔬菜1200多斤,包谷400多斤。

  集体经济逐渐壮大,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们心服口服,不少人更新了对村支书的定义。

  去年,张昭源被调到江津区白沙镇,在新的岗位上,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到白沙镇以后,张昭源先后分管经济和农业,工作岗位离一线远了一些。“离开了基层群众,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他主动要求兼任复建村“第一书记”,成立驻村工作队,再次来到基层一线。

  复建村是白沙镇离城区最远的市级贫困村,位于白沙镇以南约70公里,山多地少,农业产业基础薄弱,仅有的香菇产业也因产量低,找不到销路。张昭源实地调研后,联系专业技术人员,为香菇种植大户进行培训,还帮忙联系对接销售渠道。

  去年,30多位参与香菇种植的村民增收均在万元以上,实现了变“菌”为“金”。今年,当地又成立香菇种植合作社,注册香菇商标,拓展电商渠道,吸引更多村民种植香菇,就地“淘金”。

  这个清华毕业的硕士生,扎根重庆农村6年,他说,到需要他的农村去,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用专业的经济学知识,帮助更多农民脱贫致富,就是他的理想。(记者 黄宇)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