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石柱县临溪镇花厅村村民正在采集瓜蒌。通讯员 马玉平 摄
重庆石柱县临溪镇花厅村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配套产业,一块地可挣两份钱,让农民坐地生金。
近日,笔者来到临溪镇花厅村,见到了200亩瓜蒌的壮阔场面,只见一米多高的瓜蒌架下,一群留守老人正在采摘瓜蒌。
“我家有5亩土地流转给了公司,每年可以收入3500元,我年纪大干不动体力活,就在基地务工,采摘一天有55元的收入,就算不干活也有保本收入。”74岁的独居老人张龙英告诉笔者,她对现在的收入非常满意。
据该基地的管理员白少明介绍,来此基地务工的大都是流转土地的农户,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贫困户,第一天采摘时,请了18个工人。
务工的人群中,年纪最小的是54岁的谭祥芳,她家里的2.5亩良田忙不过来以前只有撂荒,现在不仅流转有租金,还可以务工挣闲钱,家里的水稻、玉米早已入仓,一点不耽搁务工挣钱。
笔者采访时发现,瓜蒌架下还套种了姜黄和丹参等中药材,200亩的土地一点没浪费。白少明介绍,套种是最有效的立体农业模式,瓜蒌收完就可以采挖丹参了,时令季节上并不冲突。
据了解,种植瓜蒌可以连续收成6年,但第一年在基础设施上的支出较大,需要用水泥桩、铁丝制作成瓜蒌藤蔓的支架,在架下套种姜黄、丹参等短期药材品种可以有效弥补瓜蒌头年产量低的经济损失,白少明表示,公司要求管理员们转换思路,向土地要效益,而不是克扣农民的土地租金和务工收入。
采摘下来的瓜蒌用麻袋分装好,送往石柱县下路街道的加工厂进行深加工。据介绍,瓜蒌皮切片烘干,送往中药材公司制作药材,瓜蒌籽经过烘炒包装成袋装零食被摆上超市货架。据估计,今年基地产量约2万斤,明年进入丰产期,亩产可达5000斤。
据临溪镇负责人介绍,花厅村瓜蒌种植基地只是全镇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现有茯苓、前胡、紫菀、玄参、瓜蒌、丹参、姜黄等中药材4000余亩,还将继续加大种植力度,打造连片中药材产业带,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镇党委还将在针对康养产业的持续发展,积极推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通过建设中药材深加工基地,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务工,解决就业难问题。(通讯员 隆太良 通讯员 马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