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文化”成为重庆人生活的关键词

重庆日报2017-10-18 09:42:47

  原标题: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文化”成为重庆人生活的关键词  

【要闻】“文化”成为重庆人生活的关键词

铜梁区蒲吕步行街,精彩的舞龙表演。(本报资料图片)记者 熊明 摄

  “爸爸,我飞起来了!”10月9日,重庆铁路文化宫剧院舞台上,残疾的女儿与父亲相拥,做出了一个飞翔的动作。瞬间,台下掌声雷动——这是重庆市话剧院送演出进基层活动中的一幕。当天,除了这个名为《相见》的小品外,话剧院的演员们还为老百姓带来了独唱、朗诵等14个节目。

  近年来,重庆市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看剧、读书、观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生活。“文化”,已成为重庆人生活的关键词。

  专业院团与民间资源共同发力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一环,送演出进基层成为我市各专业院团的一大重点工作。表演不只在剧场,也在老百姓的家门口。

  “不要觉得演员就要在大舞台上演出,在基层演出,把艺术送到最需要的群众眼前,是艺术工作者最荣幸的事。”重庆杂技艺术团团长陈涛常常把这句话讲给团员们听。他告诉重庆日报记者,近年来,重庆杂技艺术团每年都会将300多场演出送到基层。

  此外,整合社会力量、盘活民间资源也是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在涪陵区,6个民间表演团体在年内将为全区各乡镇送上360场演出;在开州区,30多个民间表演团体成为政府购买流动文化服务活动的主要对象……

  “市级专业院团与民间资源的共同发力,将文化服务延伸到田间地头,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市文化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计划,今年政府将购买公共流动文化服务3.3万场,送往8266个行政村。

  博物馆美术馆等每年服务7000多万人次

  除了文艺演出团队外,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也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主力军。

  “2.8亿年前的我被称为‘特提斯海’,那时我拥有庞大的身体……”“说”这话的不是别人,而是一个遥远的地方——地中海。

  今年8月,三峡博物馆的重磅展览“文明之海——从古埃及到拜占庭的地中海文明”举行。之后,该馆还专门邀请到我市知名学者邓晓教授以第一人称撰写了地中海的“童年故事”,并在微信公众号上推送,受到关注。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为公众提供着丰富而有内涵的文化产品。”三峡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馆除了基本陈列展览外,每年还向社会推出20至30个高水平的临时展览。

  重庆日报记者了解到,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已全部免费开放,美术馆免费开放13家,博物馆免费开放73家,每年服务群众7200万人次以上。同时,我市公共阅读阵地也在不断完善,2016年我市图书借阅量达1200余万册次。

  公共文化服务搭上“互联网+”快车

  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公共文化服务也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

  为破解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矛盾,我市充分运用“互联网+”的理念,建成重庆公共文化物联网服务平台。点开平台官方网站,培训、演出、讲座等多个服务选项尽收眼底。该平台集合了我市具有公共文化演出资质的大批资源,无论部门或个人,都可通过该平台进行文化项目点单,实现“百姓点单,政府配送”。

  利用这一网络平台,各区县也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各显神通。重庆日报记者在网站上看到,页面上方列有重庆各个区县名单,只要点开你所选择的区县,就可以看到该区县的相关文化活动。例如,巴南区就利用该平台,在镇街和村(社区)设立了80余个基层服务点,实现了按照群众需求与政府配送的无缝连接。

  “不断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扩大了我市的文化辐射半径,让更多百姓品尝到丰富的文化大餐。”重庆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吴文说,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人的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他深信,党的十九大,必将让文艺的春风吹进更多百姓家。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