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动工业动能转换

重庆日报2017-09-28 08:56:29

  原标题:聚新攒优 去粗存精 做大增量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动工业动能转换

  今年6月,随着最后一立方米混凝土浇注完毕,重庆京东方智慧电子系统智能制造生产线项目,完成了主厂房结构封顶。

  这个位于两江新区水土高新园的生产项目,大量采用全球顶级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设施设备技术。该项目年底建成投产后,将实现年产液晶电视机、显示器及车载显示终端等产品1000万台,实现约80亿元年产值。

  以京东方为代表的电子核心基础部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当前我市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增加有效供给推动工业动能转换的“重头戏”之一。

  培育壮大战新产业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落户巴南区界石数码产业园的惠科金渝液晶面板8.6代项目,各条生产线如今正开足马力生产。其主要产品32寸、50寸液晶面板,正面向康佳、长虹、创维等厂商供货。

  惠科金渝总经理杭井强称,液晶面板项目今年初才正式投产,上半年产能利用率达到82%,良品率达到93%。目前该公司已接到多家国内外厂商的合作意向,部分厂商更是提出要签订长期合同。

  随着京东方、惠科等高新技术企业纷纷在渝布局,不仅逐步破解我国电子产业“缺芯少屏”的困局,更提升了我市在全球电子产业格局中的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简称战新产业)发展,结合国家战略,立足重庆实际,布局发展了物联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8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等20多支投资基金,从资金、政策、机制等方面,全方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

  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市战新产业实现产值1812亿元,同比增长36.7%。不过从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当前我市战新产业总量仍偏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16.3%,对全市工业的支撑作用尚不明显,一些重点领域尚未取得根本性突破。

  对此,市经信委表示,我市战新产业将按照产业垂直整合发展方式,推进产业链条向深度和广度延伸,不断完善上中下游产品体系,形成集群引领、多点支撑的格局。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今年7月,北京现代重庆工厂在两江新区鱼复工业园区落成。

  随着这家以“智能、绿色”为特点的,年产汽车30万辆、年产发动机30万台的整车企业落户,我市传统的汽车制造业得到进一步加强,也夯实了两江新区建设成为国内最大汽车产业基地的基础。

  众所周知,汽车工业是重庆传统产业也是支柱产业。传统产业是我市经济发展多年积攒下来的“家底”,而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新的产业体系和新的发展优势。

  近年来,我市按照“整机+配套”“基地+物流”“研发+制造”“生产+结算”等垂直整合发展方式,推动汽车、电子信息等“6+1”支柱产业集群式发展,促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

  与此同时,我市还出台了多项鼓励企业技术改造专项政策举措,支持企业广泛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改造提升现有产业,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市经信委表示,下一步,我市将持续加大“6+1”行业优化整合力度,加快汽车、电子信息两大产业转型步伐,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持续开展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工业强基、质量品牌等重大工程,滚动实施百项技改项目计划,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提升企业生产能效。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前不久,位于万州的重庆远风机械有限公司生产出一款新设备——蓄电池真空合膏机。

  “这台合膏机可以将以前40分钟的蓄电池生产时间,缩短为15分钟,并将产品寿命延长一倍。”重庆远风机械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研究室主任袁鹄介绍,国内蓄电池合膏设备市场以前几乎被国外产品垄断,而现在,这款来自三峡库区的真空合膏机正在陆续占领国内市场份额,并出口中东、南亚等地区。

  在深化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创新成为第一驱动力。我市都把创新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资源链,促进各类创新资源向主导产业链集聚。

  目前,我市通过培育创新生态体系,围绕新兴产业集群组建起了汽车、电子、液晶面板、大数据等产业技术联盟,以及智能网联汽车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初步形成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和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坚持把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作为创新首要任务,通过落实重大新产品研发成本补助政策等,实施重大新产品“上市一批、在研一批、启动一批”计划,滚动推进1000余项重点产品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接下来,我市还将突出研发机构建设、创新生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和新产品研发推广等,实现重大技术领域、关键技术环节和重点新产品的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提高集群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接续替代的发展能力。(记者 夏元)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