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一个双挂牌整治企业的翻身记

重庆日报2017-09-18 09:42:33

  从事故频发到国务院安委会巡查组好评

  一个双挂牌整治企业的翻身记

  一个市县两级安监局的安全生产双挂牌整治企业,一度因为对安全生产的漠视,损失惨重,濒临破产。

  但在监管部门严厉惩罚后,凭借及时有效的资源链接和自身努力,一年后,该企业获得了国务院安委会第六巡查组的好评。

  发生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一家小型锰矿的故事,引人思考。

  双挂牌整治企业濒临倒闭

  一年内发生两起人员死亡的安全生产事故,被市县两级安监局列为双挂牌整治企业,严令全面停产整顿,秀山县老山沟锰业有限公司曾被同行预言“彻底完蛋了”。

  “当时不仅是同行觉得我们‘完蛋了’,就连我们内部也觉得回天无力。”9月14日,老山沟锰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吴光忠回忆起当年的情况,依旧心有余悸。

  2015年,该矿前后发生两起事故,分别造成两人死亡。同年6月28日,重庆市安监局到该矿检查发现严重安全生产隐患,责令该矿从次日起停产整顿,同时列为全市挂牌整治企业。

  2016年7月28日,秀山县安监局对该矿安全生产进行检查时,再次发现重大隐患,严令其当即停产整顿,并列为全县挂牌整治企业。

  “市里、县里相继挂牌整治,企业几乎撑不下去了。”吴光忠算了一笔账,当年事故造成两人死亡后,该矿先后赔偿了200多万元,另有罚款数十万元。

  更糟糕的是,两次停产整顿的时间加起来整整一年。而当年锰的价格大约700多元/吨,以该矿年产10万吨锰计算,这一项损失高达7000余万元。

  “毫不夸张地讲,当时我们领导层,没有一个人晚上能睡好觉。”吴光忠沉声说,随着企业负责人被各部门频繁约谈,公司又停产,人心惶惶之下,技术骨干纷纷辞职跳槽,企业濒临倒闭。

  从关闭煤矿中聘请安全总工程师

  “作为监管者,我们真是恨铁不成钢。”秀山县安监局局长杨晋证实,2016年正是他带队检查时发现老山沟锰业有限公司存在重大隐患的,“当时我指着采掘工程平面图询问现场负责人详细情况,得到的回答居然是:这个图不是只有你们才看得懂吗?”

  这令杨晋震惊,也引起了他的思考。他发现这种规模较小的非煤矿山,在安全生产人员和技术的配备上存在问题,虽已配齐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然而却无人会完整操作。因为那些懂技术操作的工程师,根本不愿屈就于这种小企业。

  “不解决技术人员问题,企业整改即便一时过关,事后还是恢复原样。”杨晋经过调研后提出了一个新的设想:设立企业安全总工程师制度。

  “哪去找那么多懂安全生产的总工程师?从那些被关闭的煤矿中聘请啊。”杨晋表示,秀山是全市整体退出煤炭生产的县,从那些关闭煤矿中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安全总工程师,可以实现多方共赢。

  获得国务院安委会巡查组好评

  具有30多年煤矿安全生产经验的田仁安,就是这种多方共赢的见证者。

  今年54岁的田仁安2015年之前在秀山某煤矿任总工程师,而该煤矿曾是全国瓦斯治理示范矿井、重庆市二级质量标准化矿井。

  2016年8月28日,田仁安正式走马上任老山沟锰业有限公司安全总工程师。该公司也成为秀山县企业安全总工程师制度的首个试点单位。

  对田仁安的到来,吴光忠充满了期待。他算过一笔细账,矿井必备的监测监控、人员定员等系统,此前根本没人会操作,坏了还得请人维修,每人每天基本费用需要500元,时间一长企业很难负担。他们一直有心聘请专职技术人员,但人家看了一圈矿区规模和环境,大多婉拒。

  而田仁安这位干了30多年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行家,显然没让大家失望。他主持重新编制了《采矿作业规程》,按技术规范进行采矿场设计,摒弃原采场无序开采、巷式开采、微风作业的开采行为;建立机械通风系统,规范通风管理;完善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等,一系列规范化整改措施陆续落实。

  “为了整改,我们几个月里密集投入了300多万元。但与我们曾经的损失相比,这些钱不仅花得值,还花得心甘情愿!”吴光忠坦承。

  在刚刚过去的8月份,该矿仅奖励安全生产有功人员的奖金数额就达到了19800元。

  受试点成功的鼓舞,秀山县安监局目前正在积极尝试2至3家小型矿山合聘1名总工程师模式。这样就能摊薄小型企业聘请安全总工程师的成本。

  今年4月,国务院安委会第六巡查组在巡查老山沟锰业有限公司时,对该矿的安全生产工作给予了好评。

  至此,一个双挂牌整治企业终于艰难地打赢了一场“翻身仗”。

  记者手记>>>

  有效解决问题才是根本

  对小型矿山而言,安全生产的结构性缺陷在于安全生产人员和技术的缺失。秀山安监局没有止步于惩罚,而是进了一步,帮助企业链接了有效外部资源,成功地弥补了小型矿山在安全生产领域的结构性缺陷。

  推而广之,社会各个行业监管部门,在面对监管难题时,是否也能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些问题导向思维,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惩罚带来的短期效用。

  所谓监管,必定是既有监督,又有管理,缺一不可。能够拿出有效问题解决方案的行业监管部门,或许更符合当下“放管服”改革的要义。

  毕竟,惩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并且,还只是手段之一。(记者 陈波)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