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凭借“创新+可靠性” 海装走向美国市场并站稳脚根
海装风电乌套海风场。杨茂云 摄
■企业名片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1月9日,隶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是国家科技部唯一授权组建国家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平台建设单位。系一家专业从事风电装备研制及其系统总成、新能源投资开发建设和风电场工程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
■曾获荣誉
中国风电整机厂商前五强、全球陆上风电整机厂商前十强、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海装HZ111-2.0风电机组跻身“2015年全球风机成交量TOP10机型”(全球十大机型)。2017年3月14日,被授予第六届重庆市市长质量管理奖。
■品牌感悟
品牌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具有深远的价值效应。品牌的塑造是一个漫长的“修炼”过程,只有持续锻造,才能铸就品牌力量。企业需要品牌的坚守,怀揣对国家和人类的美好信念,矢志不渝,方能成就民族工业知名品牌,臻显“海纳百川,装备天下”的企业精神。
6月28日,美国新任驻华大使特里·布兰斯塔德(Terry Branstad)在北京走马上任。但少有人知道,他与一家重庆企业交情颇深。
这家重庆企业就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装”)。就在5月中旬举行的美国国会参议院听证会上,布兰斯塔德重点提到了他与海装的会面,并用海装的例子说明了中国企业在美国新能源发展方面作出的贡献。
原来,海装北美公司是美国爱荷华州最大的中资企业。爱荷华州是美国风电比例最高的州(2016年超过36%),也是海装实施“走出去”国际化战略的第一站。
布兰斯塔德在担任美国驻华大使前,曾是爱荷华州州长。近10年来,布兰斯塔德见证了海装的产品在美国市场从样机到批量装机的全过程,他曾说,“海装对提高爱荷华州当地的空气质量很有帮助,这对整个世界都是有益处的。”
海装走向美国市场并站稳脚跟,靠的是什么?
“创新+可靠性”——海装董事长孙建中不假思索说出了答案。
这是海装摸爬滚打10多年得到的宝贵经验。
得来不易的海外第一桶“金”
说“摸爬滚打”,并不夸张。
海装成立于2004年,这意味着,这个企业一诞生,就毫无喘息之机地进入了充分竞争的市场。
“2003年起,国家连续5年组织风电特许权招标、规划大型风电基地、开发建设大型风电场,2006年又实行了《可再生能源法》,并在一年之内制定颁布了包括优惠电价政策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孙建中说,海装诞生之时,正是我国风电行业历经了试验研究和商业开发两个能量积累阶段,进入规模化快速发展的时期。
特别是2006年前后,国内风电整机企业看准机会,蜂拥入市。此前,我国风电整机制造市场的主要厂商共有21家,本土制造商仅12家。而到2011年底,我国整机制造企业已达80多家,5年增长了3倍多。
迅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大浪淘沙。
在市场对风机制造企业的筛选中,小部分企业或凭借独特的技术,或依靠价格优势,或因为选对了目标市场,或由于良好的维护服务,得以脱颖而出。
海装便是其中之一。这一时期,海装一方面在国内市场稳扎稳打,另一方面启动了海外战略。经过多年“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科研探索,海装陆续开发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2兆瓦双馈型陆上风电机组国内市场占有率连续5年位居第一位,这为开拓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8-2010年,海装与加拿大和美国公司达成协议,合作开发美国高端风电市场。2010年,美国公司有意向海装采购2台2兆瓦风力发电机组,计划安装在美国爱荷华州风电场。
这是机遇,也是挑战。海装组织专门的研制团队认真研究了美国电网、当地法规对风电机组的具体要求,积极和认证公司的咨询机构沟通,对机组的器件选型、电气接口进行适应性改进,对机组的主控系统、变频器和变桨系统对60赫兹电网的适应性进行认真评估,并组织零部件在60赫兹局部电网条件下进行测试。
始料未及的是,在交货前的整机并网测试时,海装遇到困难——由于60赫兹局部电网和机组不匹配,机组无法并网!
20天内必须要解决难题!时间紧、任务重。
当时负责项目攻关的李建科回忆说,大家倒排工期,夜以继日地研究两套系统的差异、模拟参数匹配,不断在车间测试验证……经过大量摸索和测试,终于在交货前解决了机组并网问题。
从组装调试、远程运输到现场吊装调试和试运行……海装的专业程度得到了美国方面高度认可。
2012年3月,出口美国的2台2兆瓦样机并网发电。4月,海装北美办事处正式挂牌,随后举行样机并网仪式。当时的爱荷华州内华达市长、州风能协会主席、州经济发展局主任等出席并网仪式。
这是“海装造”风机“走出中国、走进美国、走向世界”的第一次成功尝试,它证明了“海装造”设备品质优、技术可靠,初步具备了开发、投资、服务海外风电市场的能力;也为海装争取海外潜在客户建立了产品和运维展示窗口,为国外权威认证机构实测风机性能、开展风机认证奠定了基础。
排查问题排查到了上游厂家的生产车间
交付美国订单样机时的有惊无险,让海装开始反思:技术创新让产品有了核心竞争力,但如何不折不扣地实现核心竞争力,避免百密一疏?
“我们是军民融合企业,对产品的要求自然是与军品一样严格。从设计开始,生产、调试、交付、售后……每一个环节都要卓越。再加上风电是完全竞争行业,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也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内生动力。”孙建中说,为了追求卓越、实现可靠性,从2012年开始,海装内部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卓越绩效推进办公室),开始引入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卓越绩效模式。
卓越绩效模式,是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创建的世界级企业成功的管理模式,其核心是强化顾客满意意识和创新活动,追求卓越的经营绩效。施乐、通用、微软、摩托罗拉等世界级企业都是运用卓越绩效模式取得出色经营结果的典范。
海装将推行卓越绩效模式分为了三个阶段:2013年,主要任务是学习准则、外送培训,并开始推进实施卓越绩效管理;2014年,进行重点导入和模拟评价;2015年至今,开展持续优化和全面评价。
日前,在海装市场部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了一张“2017年卓越绩效关键指标对标”表格。表格中的关键栏为:指标名称、责任部门、依据来源、标杆值及2016年值。
通过表格可以看到,对于“关键重点零部件合格率”这项指标,海装选择的标杆企业为98%,而海装2016年这一数值为96%。
“越到后来,也就是与标杆值越接近的时候,想要提高就越难。”孙建中回忆说,海装曾经对关键零部件主轴的运行情况不满意,于是开始排查主轴的机加工过程,每个环节都查了,但仍然找不到原因。“情急之下,我们去了上游提供钢材的厂家的生产车间去排查。最后发现,问题竟然出在炼钢环节。”孙建中说,后来,海装和对方一起商量解决办法,最终攻克了难题,提高了主轴的运行能力。
目前,海装推行卓越绩效模式已经5年,形成了独有的管理特色和效果,企业在科研创新实力、持续降本增效和质量安全方面都有巨大提升。
2016年,海装市场订单较2013年增长64.5%。不仅如此,海装的国内市场份额也逐年增长,2014年为4.93%(全国第8位),2015年为6.8%(全国第5位),2016年为7.8%(全国第5位)。
2017年3月14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第六届重庆市市长质量管理奖及提名奖获奖企业的通报》(渝府发[2017]9号)文件正式公布,海装被授予第六届重庆市市长质量管理奖。
这是海装成立13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优秀到卓越的有力证明。
要做全球领先的新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
获得市长质量管理奖,让每个海装人兴奋不已,大家惊奇地发现,不知不觉中,“卓越绩效模式”对每个人精益求精的要求,已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由于当年出口美国的2台样机质量过硬、运行可靠,赢得了风电专家和美国各界人士好评,2015年,海装再次出口14台风机到美国爱荷华州,并于2016年在美国实现首次批量装机并网发电。目前,在爱荷华州,16台2兆瓦机组运行良好。
这,便是美国新任驻华大使特里·布兰斯塔德与海装“交情”的来历。
美国市场的良好开局为进军欧洲市场奠定了基础。2016年12月,海装与英国10兆瓦海上浮动平台风电项目业主签署供货合同,这标志着海装5兆瓦海上风电机组装备获得国际市场认可、成功布局海外主流海上风电市场。该项目是苏格兰首个浮动海上风电项目,是根据欧洲标准和国际规范出口欧洲海外核心市场的中国首批签约海上风机项目,也是世界首个进入商业阶段的海上浮动风电项目。
依托“创新+可靠性”,海装站稳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接下来,海装要做什么?
“要把‘创新+可靠性’复制到更广的领域。”孙建中说,从前的海装,卖的是产品和服务,将来的海装,要做全球领先的新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
简单地说,海装除了提供风机产品和服务,还要提供整体设计、风场施工、路网布局甚至整个项目的金融解决方案。
“从技术层面讲,最优整体解决方案是降本增益的有效途径。”海装副总经理肖帅解释道,风电场开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风电场由风资源、风机排布方式及组合、塔筒、基础、集电线路、道路、风电场运行这些主要因素组合而成,这些因素相互耦合影响,为此可将风电场视为一个以最优IRR(内部收益率)为目标的非线性控制系统,风电场整体解决方案就是通过解耦寻优,找到控制系统最优输出的控制算法。
在孙建中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张2017年海装新招聘人员名单,其中不少都来自可靠性与系统工程专业。
新的方向,定会书写新的品牌故事。(记者 郭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