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宁河古栈道遗址
巫山县境内的崖壁古盐道
古栈道大宁河北上的各条支流都有栈道孔,东接湖北竹溪,北连陕西镇坪,西通城口,形成了总长达数千公里的古栈道网。
在巫山龙门峡西岸崖壁之上,依次排列着无数整齐、方正的石孔,这就是大宁河古栈道遗迹。栈道石孔多呈四方形,孔径20厘米见方,孔深30厘米左右。上下孔眼交错成倒“品”字,上排两孔插木桩,铺木板,下孔插木柱斜撑木板,构成三角形支撑架,从而修筑成供人畜行走的“栈道”。这些规模巨大的古栈道,系何人何时修建,在现存的历史典籍中却几乎没有任何记载。如此宏大的工程,似乎成了千古之谜。
绝壁栈道或为秦汉古人造
正史罕有记载,民间却流传着关于大宁河崖壁上栈道孔的种种传说。
“在老百姓口中流传最广的传说是鲁班要为老百姓在绝壁之上修一条路。”巫溪县民间文艺与民俗文化协会会长佘平说,鲁班用他的角尺在绝壁上一量,每隔5尺便敲出一个孔,速度很快,绝壁上便留下长长一列整齐的石孔。
虽是传说,但却反映了老百姓最朴实的想法:在那如刀削般直插水中的悬崖绝壁之上,要完成这样艰险庞大的工程,难道不是鬼斧神工?
更何况,这些石孔的数量如此之多!
2000年4月,时任巫山县旅游局局长的龚源鼎,曾带人进行了实地考察,一个孔一个孔地数,一段一段地查,得出了“从龙门峡口至涂家坝50公里长的小三峡,共有栈道孔4288个,占大宁河古栈道孔6888个的62.3%”的数字。
佘平介绍,巫山境内的河道约占大宁河主河道的三分之二,所以,上面的三组数字是基本吻合的,如果再把北上段的石孔数字加上,石孔总数应当在1万个以上。
不少巫溪当地学者认为,大宁河栈道的修建应与秦汉时期大开巴蜀之道相关,中国古代只有秦汉时期大规模修建过栈道,而且大宁河栈道孔约为23厘米见方的尺寸也与秦汉时期一尺的长度相当。
难以想象,在古代,要建造如此庞大的栈道网,是何等的艰难?
栈道山路纵横交错为运盐
既然工程如此浩大艰难,古人又为何要大费周章地在悬崖绝壁上铺设栈道?
“很多学者认为,大宁河栈道的修建,主要是为了行军打仗,但我们并不认可这种说法。”当天下午15时左右,记者一行在佘平的引领下,来到后溪河与大宁河交汇处的崖壁下,一排整齐的石孔便呈现在眼前。
“军队行动时,在行进路线的选择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可走的路线较多,只有在被敌人逼得无路可走或为隐蔽接敌、出奇制胜,以及在防守期间预留退路时,才会在悬崖绝壁上抢修临时通道,但不需要也不可能修建这种长距离的栈道。”佘平给出了自己的理由。
此外,纵观栈道全程,它以宁厂盐场为源头,从宁厂起,至后溪河口转而进大宁河后,分别沿大宁河北上、南下,分成北上段和南下段。
因此,从整体上看,巫溪当地学者多认为,大宁河栈道并非为满足军事需要而修建,当初建造栈道的主要动机应该是为了解决运盐的问题。
“经多方考证后,我们认为,这里应该是栈道的岔道口。”佘平介绍,栈道至此会一分为三:上排西进,因该段河沟不长,故石孔位置较高,以便于上山连接西去的山路;下排下到河边,然后涉水过河,连接河东各条山路;中排则顺着东溪河西岸继续北上,至白鹿一带与湖北竹溪县羊角洞山路连接。
从记者的实地查看及巫溪当地学者的介绍来看,大宁河栈道的北上段与各条山路实际上连成网络,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山地交通格局。这样,既可将宁厂盐场所产食盐以及其他生活物资运到后溪河以北、大宁河上游各地及周边省区,又可从这些地区贩运回当地所产物资。正如清嘉庆年间严如煜所云:“山民饘粥之外,盐、布、零星杂用,不能不借资商贾。”
这些铺架于绝壁上的古栈道连通着各条山路,对于扩大宁厂古镇的盐业运销,增进宁厂与周边地区的物资交流和经济交往,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均起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夕阳西斜,一天的奔波,虽让人汗湿衣裳,但记者一行却为能揭开大宁河栈道的诸多谜团而兴奋不已。
笕竹为管曾引卤水下巫山
从巫溪县城顺大宁河南下,离城厢镇不远,便进入大宁河诸峡之冠的庙峡,峡长11公里。
这里,有一处名为硫磺滩的地方,细细察看可以发现,这里的栈道孔水平和间距排列十分整齐,石孔的形状和大小也非常统一,和北上段栈道孔排列有高有低、孔距或远或近、孔径若大若小、孔眼亦浅亦深有着极大的差别。
更特别的是,在其中一段长近20米的凹崖上,其顶部石崖向河面平行伸出约有3米,而距离顶部平伸石崖不足30厘米的凹崖上即是一排呈水平线的栈道石孔。仅凭肉眼即可判断,人在此处即使匍匐前行都极为艰难,更别说站立通行。而一直到巫山龙门峡,类似于这样的地段还不止一处。
无法通行,那么古时的人们为什么要修建如此栈道?
佘平介绍,当地学者认为,这些栈道是利用架空的笕竹管道,将宁厂盐场的卤水引到大宁河下游的巫山县大昌镇或巫山县城煎煮制盐。
这一判断并非毫无依据。首先,大宁河南下段栈道的诸多地方,行人虽然不能通过,但它并不影响管道的通过和卤水的输送;其次,因受自然落差和管道水平线的制约,它只能由此通过,别无选择,既不能高,也不能低。除此之外,其他任何用途的栈道都无法对这种现象作出解释。
这样的观点,也能从《巫山县志》和《大宁县志》上的只言片语记载得到佐证。
佘平介绍,从南下段栈道孔全程考察结果来看,它是按一定的坡度在逐渐下降。从测量数据得知,宁厂古镇栈道石孔起点位置的海拔高度在237米左右,末端的龙门峡口处,石孔位置的海拔高度只有140米左右,全程80公里,自然落差97米。所以,我们在小范围内看,这些石孔几乎是水平的,且中途没有高低起伏,而这正是古时引卤所必需的。
秦汉时期,今巫溪、巫山同为一县,史称巫县,属南郡。据史料记载,西汉时期,即在巫县置有盐官。从巫山县境内近期考古遗址的发掘也发现,在大宁河下游的巫山县境内确曾煮制过食盐。
巫山境内并无盐泉,卤水从何而来?佘平认为,由大宁河南下段栈道将宁厂盐场的天然盐泉输送至巫山县,是巫山县煮盐用卤的唯一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