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打造艺术村这个大“IP” 让农民放下锄头拿起画笔 綦江上厂村文旅融合走出扶贫新路
七月二十七日,綦江区永新镇上厂村,村民们在村里开办的版画室学习画画。记者 万难 摄
8月,一个并不算凉爽的下午,綦江区永新镇二社72岁村民周志厚不在家里呆着歇凉,却来到了村公共服务中心。原来,这是大家集中学习版画的日子——推开门,已有几位村民坐在那里起草图,周志厚找了个位子坐下。
农民不扛锄头却纷纷拿起画笔,这是上厂村的新鲜事。他们为何与版画结缘?
艺术家来到了山里
这个问题,还得从綦江区对古剑山的开发说起。
5年前,上厂村还是一个贫瘠之地,经济落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
2010年,綦江提出在古剑山风景区后山的永新镇上厂村打造艺术村,其中政府出资流转土地,建设美术馆,并为每个艺术家提供200平方米的个人工作室,而艺术家们每年要在艺术村住3个月搞创作,每年至少要在艺术村搞一次艺术交流活动,艺术家们的工作室免费开放供游人参观。
经过数年建设,2016年古剑山艺术村开园了,21位全国知名的艺术家入驻了艺术村。
僻静的上厂村也改变了模样,不但基础设施建设变好了,文化生活也前所未有地丰富起来!陶艺家张为民回忆,2010年底他来到这里,当时,从綦江到古剑山,他足足开了四个小时的车。如今,书法作品展、美术作品展、诗歌会等,一年近50场的艺术交流活动,让当地村民大开眼界,电视中的艺术活动居然活生生地出现在上厂村。更让他们感兴趣的是,艺术家们创作的作品,几乎都是以他们的生活场景为背景,充满了亲切感,久而久之,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跟着版画大师学画
于是,他们鼓起了勇气,怯生生地向艺术家们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对方满口答应。
綦江本土艺术家李毅力是第一批入驻古剑山艺术村的艺术家。他观察发现,村里的不少地被流转后,部分农民闲了下来,完全可以把这些时间利用起来学习技艺。他与綦江农民版画院的李成芝、黄媛媛等几位艺术家商量,大家都很赞成让农民拿起画笔搞创作这一想法,于是大家买纸、买笔、买刻刀、买颜料,免费办起了农民版画室,开班第一天就来了20多位村民。
“我们的农民学员虽然没有素描基础,更没有经过专业的绘画训练,却有十分丰富的生活经历。他们创作的版画内容就是身边的事与景,线条简洁、用色大胆,只要加以专业老师的指导,他们的作品就能推向更大的市场。”李毅力说。
因此,几位艺术家,时不时就到画室来教农民绘画。老师们教得认真,村民们也学得仔细,尤以周志厚、聂如帮、卢叶飞、陈丽、任永贞等几位村民最为上心,几乎是一有空闲就往画室跑,进步也非常快。66岁的聂如帮最近就有两幅画被游客看中并买走,一幅卖了200元,另一幅卖了500元——足不出户,农民就能在找到乐子的同时增加收入。
附加产业让村民不出山就赚钱
艺术村进驻后,村民挣钱的机会明显多了起来。
首先,由于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的兴起,用工需求比原来大得多。上厂村田榜社村民吴文强因病致贫,镇、村干部介绍他为艺术家看管房屋和种养农副产品,每月有工资2000元。特别是在寒暑假艺术村旅游旺季时,吴文强还做起了艺术村的保洁工作来增收。去年,吴文强年收入达到4万多元,彻底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其次,游客的增加,让村民的土特产品好销了。“以前我们找个钱,真的很难。”聂如帮告诉记者,红薯、马铃薯都喂猪,猪长肥后还要请3个人和他一起走两个半小时山路,抬到最近的三汇场上卖。这意味着猪还没卖出去,就要花掉200元的力钱。而如今,他的土鸡卖到了20多元/斤,土鸡蛋卖到了1.5元/个,一年光是卖土特产就收入5000多元,与过去天壤之别。
此外,有条件的村民还开办起了农家乐,住宿、垂钓、体验农事等特色项目让生意逐渐红火。
这里人气渐旺,投资项目自己找上门来。距离艺术村不远,一个名为“山里中国”的民俗酒店项目已经开业,且生意不错,今年夏天70%的时间房间都是客满状态,负责人马林坦言:“就是冲着艺术村这个大‘IP’来的,目前效益让他们满意。”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上厂村旅游接待约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200万元。
上厂村是綦江旅游扶贫的一个缩影,该区以城旅、农旅、文旅等为抓手,形成了古剑山、万隆、横山等九个旅游度假区,今年1-6月全区接待游客484.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42亿元,双双大幅增长。
“我们还将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进一步吸引农民参与版画、编棕等民间工艺的创作,为游客提供独具綦江特色的旅游商品,让文化旅游的发展直接带动农民致富。”该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 颜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