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重庆市江津区柏林镇复兴村硒浦农业公司的稻田里,3台收割机正穿梭于田间,趁着好天气抓紧收割水稻。
“水稻采用人工收割,每亩稻田的人工成本在500元以上,而采用机收,成本就陡降到100元左右,效率却提高了近10倍,稻谷损失率也下降了80%。”硒浦公司负责人辜钦友告诉笔者,机收稻谷的后期处理也比人工收割模式简单,只需晒干或烘干后就可以储藏了。
水稻机收好处多,稻农当然很欢迎。“今年,全区水稻种植面积68万亩,预计机收面积即在59万亩左右,需投入多达1300余台收割机。”据江津区农委负责人张世英介绍,为满足水稻机收之需,目前,该区主要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是依靠本地的全程社会化服务组织;二是联系跨区服务组织上门机收。
“现在一台中大型收割机价格在10多万元,即便有财政补贴,买主也需要花费8万余元。农户自买自用,花费高不说,还存在使用率不高、每年闲置时间过多等问题。相较之下,在水稻集中连片收割时,引进跨区服务组织开展机收更划算。”张世英说。
据了解,为促成水稻机收,江津区农委早在上月,就完成了全区水稻种植情况的统计分析,并把每个村的水稻种植面积、收割时间等,都上传到农业部的跨区服务直通车网站,方便相关跨区服务组织查询并与有需求的镇、村达成合作。此外,该区农委还要求各镇村为跨区服务组织做好预留停车场地、保障生活用水等服务工作。截至目前,已有来自安徽、河南、江苏等地的20多个跨区服务组织,走进江津的稻田开展机收作业。
据张世英介绍,今年,受春末夏初连续阴雨低温和进入7月之后的连晴天气影响,江津区的水稻在8月中旬才进入大规模收获季节,相较常年大致推迟了一周左右,“灾害天气虽多,但得益于测土配方施肥、生物治虫等新技术的推广,今年的水稻依然可以实现稳产。”(特约通讯员 曹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