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棕叶。
摇着扇儿拉家常。
看看是否对称。
雏形初具。
检查编制环节。
编制棕扇。
夏日,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蒲花居委,村民龚节宣在家中编织棕扇。
龚节宣的家位于蒲花居委半山腰,海拔700余米,生态植被良好,野生棕树较多,一直有利用棕叶手工编制棕扇的传统。
今年62岁的龚节宣,从10岁就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棕扇编制技艺。据他介绍,上世纪70年代初期,村里有近100人编制棕扇,技术熟练的人一天就能编制10余把,每把售价0.25—0.3元,成为那时村民重要的经济来源。
做棕扇,首先要采集棕叶,采回后用开水煮,然后放在太阳底下晒,选在气温30℃以上的晴天,连续3天曝晒夜露,等棕叶变白了,就可以编扇子了。
“编棕扇很有讲究。”龚节宣说,编的时候需经纬交错,手脚并用,脚要踩实,手劲要均匀,这样编出来的扇子才结实、耐用、美观。
“身子一晃就生风,祛暑降温建奇功。待到九月秋风起,身居旮旯无怨声。”这首诗就是人们对扇子功用的生动描写。
如今,随着电风扇、空调等电器设备的广泛应用,手编棕扇需求量下降,再加上当地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棕扇这一传承数百年的手工技艺变得越来越稀有。(文/图 通讯员 张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