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交易场景
作为重庆唯一的一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双福国际农贸城在保障农产品供应、平稳市场价格、促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等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在“十三五”时期,又将在重庆社会经济事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业态汇聚 西部领跑
2014年8月30日,重庆双福国际农贸城正式开业运营,顺利承接盘溪蔬菜批发市场整体搬迁,现在已经发展成为西部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是全国六大农产品流通骨干节点市场之一。作为目前西南地区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重庆双福国际农贸城肩负我市“菜篮子”价廉量足的重任,同时还以重庆为基点,辐射整个西部区域。货源来自除西藏外的全国各地,重庆各区县及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宁夏、湖南、湖北、陕西、安徽等省、自治区采购商纷纷前往农贸城采购。
通过承接盘溪蔬菜市场、自主强力招商,主要汇聚蔬菜、水果、粮食、食用油、干货、副食、肉类、水产、蛋品、冻品等26个类别,仅交易蔬菜商品就有土豆、冬瓜、南瓜、西红柿、山药、大葱等70多类,品种上千余种,实现了蔬菜、水果、冷链三大市场全业态运营和“一站式”采购。
水果市场于2015年7月13日正式开业,经过近两年的市场培育,日均交易量目前已超1500吨以上,交易品种近200个,大宗品种(香蕉、梨苹、西瓜、柚子等)的单品交易量占重庆市场单品交易总量的60%以上。
开业运营3年多以来,农产品交易维持了量足价稳、购销两旺的局面,保证了全市农产品供应,带动了全市“三农”经济发展,助推了农民增收致富,农产品日均入场量达1万余吨,其中蔬菜8500吨、粮油1200吨、干副800吨、水果1500吨。2015年实现总交易量260万吨,总交易额160亿元;2016年实现交易量306万吨,总交易额201亿元。2017年1-7月已实现交易量200万吨、交易额150亿元,预计全年将完成交易额250亿元、交易量300万吨,持续保持每年25%以上的增幅。
全力保供 平抑物价
随着盘溪蔬菜市场彻底关闭暨经营户整体搬迁入驻,重庆双福国际农贸城开始承担起“保供应、稳物价、惠民生”的社会重任,真正体现作为重庆市民“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的社会价值。尤其是2014年8月30日正式开业以来,逐步显现品种丰富、辐射面积广、保供能力强等优势,有力保障全市农产品正常供应和价格平稳。
2016年5月,重庆双福国际农贸城被商务部纳入全国44家首批信息直报百家百亿市场之一。
2017年4月,重庆双福国际农贸城被商务部列为全国首批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
2016年1月23日,重庆迎来20多年来最大低温雨雪天气。重庆双福国际农贸城立即采取保供稳价预案,提前启动与云南、贵州、海南、四川等市外省市和潼南、铜梁等市内主产基地的货物组织和调运,储备场内库存,采取优先入场、优先交易、优先出场等措施,为市内超市、农贸市场、配送单位等市内需求提供方便,确保市内农产品正常供应,价格总体平稳。低温天气持续期间,每日入场蔬菜交易量均保持在6000吨以上,供应品种较为丰富,批发价格十分稳定,未受低温天气影响。
根据市政府的城市总体规划和主城区农产品市场布点规划,重庆双福国际农贸城作为市政府规划的唯一一级农产品批发市场,担负主城现有存量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外迁承接重任。2014年8月30日已经成功实现了观农贸盘溪蔬菜市场的整体搬迁承接。
目前,市政府发布通告,决定在一个月内完成对观农贸盘溪水果批发市场实施调整搬迁,引导市场经营商户入驻重庆双福国际农贸城。作为国有控股的重庆双福国际农贸城,再次扛起了承接大旗,进一步增强了保供应、稳物价、安民生的社会公益职能,也助推了重庆双福国际农贸城做强做优。
产销对接 服务三农
作为全市三级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中的龙头市场,双福国际农贸城通过产销对接等形式,积极发挥集约、集聚、集散的优势,扩充农产品来源渠道,保障市场供应,帮助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企业、种养大户等提高组织化程度以及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水平,推动全市乃至周边地区农业产业科学布局规划,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贸城先后与市内的江津区、潼南区、武隆县和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贵州省桐梓县,宁夏中卫市等市外重要农产品产地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授予“供渝蔬菜基地”称号,在特色农副产品产销一体化等方面开展多层次合作,减少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最大限度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经农贸城牵线搭桥,市场销售商分别在万州、黔江、彭水、石柱、武隆、秀山、巫溪、奉节、梁平、垫江、丰都11个区县,发展莲白、辣椒、西红柿、藕、黄秧白、茄子等蔬菜基地种植。2016年7月,农贸城接到巫山大量白菜滞销信息后,立即组织客商两次深入巫山县建平乡,经过实地了解白菜滞销情况后,随行蔬菜客商黄世春顺利地与当地白菜种植户达成协议,将全乡滞销的35吨白菜全部收到农贸城销售,切实帮助当地农民解决了白菜滞销难题。
农贸城和宁夏、海南、云南三地14个大型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了保供框架合作协议,并授予“供渝蔬菜基地”称号,促成“供渝基地”菜品入渝,为重庆市民定制新鲜蔬菜,丰富菜品,保障节日供应。
创造商机 带动发展
自市场开业以来,双福国际农贸城在住房租售、餐饮、物流、就业、金融、信息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拉动效应,聚集了人气,创造了商机,提升了区域商业增加值总量,树立了江津区双福片区招商引资和产业布局的良好形象,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住宿方面,市场开业时,市场周边1.5公里商品房销售均价上浮了30%,且房屋成交量日益增加。房屋租赁价格成倍上涨,房屋销售和租赁市场一日之间火爆起来。
餐饮方面,市场内全长1公里多的沿河两岸内街门面用于打造餐饮一条街,为外来采购商和入驻经营户解决吃饭问题,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客商用餐需求。于是市场周边中小型酒楼、餐馆异军突起,生意做得不亦乐乎,连市场内部分做蔬菜批发生意的老板也看好市场前景,纷纷跨界向餐饮行业投资。
物流配送方面,由于重庆各区县及云贵川等外省采购商逐渐增多,物流配送需求日益增大,目前市场已突破交易量300万吨、交易额200亿元,配送环节占到交易额5%左右,排除交易额重复计算的可能,这样计算下来,每年的配送需求也是5亿元。
就业方面,市场内清洁单位、物流配送企业、经营客户大量招聘搬运工、清洁工、帮工等,仅为江津区提供的就业岗位就有近1万个。
借力东风 转型升级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重庆经济发展在全国位居前列,这是进一步加速发展的强劲东风。转型升级,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双福国际农贸城负责人称,将从八个方面入手,将重庆双福国际农贸城建设成为“主业突出、管理规范、竞争力强”的国内商贸流通主渠道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一是完善业态和功能布局。适时布局副食品、茶叶、饮品、保健食品、干货食品、餐厨具、酒店用品、食品包装材料、食品机械、花卉等业态,实现“一站式”采购总体目标。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建成特色农产品展销馆。同时,配套建设仓储、分拣、包装、分拨、物流配送等功能设施,提高市场综合服务能力。
二是强化供给能力建设。加强与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对接联系,争取到2020年,与国内主要农业大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强强联手,引入基地优质农产品;加强与国内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经纪人的联系,引进大型经营商直接驻场经营;引入大型采购商入场采购,发展增值服务。
三是着力培育大型经营单位。通过调剂仓棚位,提供物流配送和基地对接等方面的服务便利,引导市场内有实力的经营户做大做强。力争到2020年底,培育年销量超过万吨的蔬菜经营户25户、超过万吨的水果经营户10户、超过万吨的水产经营户5户、超过万吨的粮油经营户5家、其他业态经营大户5户。
四是推进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按照大数据模式,建成市场信息化平台,集商品交易、数据存储和分析应用、信息发布、溯源追踪、管理经营为一体,为整个市场经营管理提供信息化支持;按照B2B模式,探索建设网上双福农贸城,实现线上线下交易结合、线上线下交易和物流配送的结合。争取到2020年,网上双福农贸城上线经营户达到4000户、采购商达到1.2万户,年交易金额15亿元以上,配送服务准点率达到95%以上。
五是发展好物流配送体系和配套行业。在市场内建成集中统一的物流配送专区;规划建设市场物流配送体系;引进专业物流配送企业,发展物流运输服务。通过自建或引进,建成市场物流配送信息平台,收集和发布物流信息资源,提供物流配送信息服务。
六是推动建成创业发展基地。在市场建设创业创新基地,吸引青年人才到市场创业;优化发展环境,围绕支持市场经营发展的各类服务行业,吸引创客进入。
七是全力打造水果批发市场。以地产水果专销区为抓手,更好地为重庆市果农服务;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加快推进水果进出口(延伸)口岸建立;以重庆商投科技公司发展吾空——花果山农产品电商平台机会,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水果电商平台。
八是瞄准发展渝西、川东南地区最大的冷链物流基地机遇,有针对性地拓展销售渠道。引进优质水产、冻品等资源,提高市场水产冻品品质;与禽蛋生产基地和禽畜生产、宰杀基地合作,形成具有品牌效应的禽蛋、肉类集中交易和配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