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古诗揭开彭水千年面纱

重庆日报2017-08-10 15:19:00

【行游巴渝 图文】古诗揭开彭水千年面纱

摩围山日出。 刘陵波 摄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奔腾的乌江与郁江在这里交汇,早在商周时期就有巴濮等民族活动于此。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在今彭水郁山镇设置涪陵县,这是彭水建县的开始,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千百年来,苗、汉、土家等各族文化在此融合,在岁月的年轮下沉淀了厚重的人文历史,吸引历代文人雅士在此写下丰富的诗作。

  近日,追随古代文人墨客的足迹,记者踏寻古诗中的彭水。

第一首诗歌书写乡愁

  如今,和彭水人聊天,他们十有八九会说:“我们这里当年的繁华程度可不输如今的重庆城哦。”

  “彭水因古代盛产食盐和丹砂,所以开发得比较早。”县文联副主席宋鸿浩介绍,彭水关于盐巴的最早记录可追溯至远古时期,人们从那时起便开井煮盐,盐销区一度覆盖渝东南、鄂西南、黔东北和湘西北等地。

  当时,由于乌江盐道的开通,彭水码头每日舟楫往来、商贾辐辏,成为黔东北地区进入重庆、四川的必经之地。行政中心的优势、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彭水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创作诗词歌赋的乐土。

  那么,描写彭水的古诗究竟有多少呢?

  《历代诗人咏黔中》一书作者,原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文化馆馆长、年过八旬的彭水文化学者蔡盛炽告诉记者,辛亥革命以前,共有100余位诗人留下关于彭水的诗作420余首,其中不乏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黄庭坚等大家。

  李白在《送赵判官赴黔府中丞叔幕》中写道:“水宿五稀月,霜啼三峡猿。”杜甫在《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中吟诵:“黔阳信使应稀少,莫怪频频劝酒杯。”

  “李白和杜甫是否真的到过彭水,如今已不可考,但诗作中对彭水确有提及。”蔡盛炽说。

  唐代诗人卢僎是有史料记载的,到过彭水的诗人中最早为彭水写诗的人。

  他在彭水写下的这首《十月梅花书赠》:“上苑今应雪作花,宁知此地花为雪。自从迁播落黔巴,三见江上开新花……”其意境为:老家上苑此时应该是雪花满天,自从诗人迁到黔州后,发现这里的梅花像家乡的雪一样,勾起他浓浓的乡愁。

  “古代文人墨客多沿乌江来到彭水,诗歌内容多寄情山水或风土人情。”蔡盛炽介绍。

  记者跟随县文联工作人员沿乌江江畔而行,百里画廊风光旖旎,这或许可以解释古代诗人们何以对彭水情有独钟。

  唐代诗人孟郊曾在《赠黔府王中丞楚》中用“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又闻天下泉,半在黔中鸣”的诗句,赞美这里山青、水鸣,景色秀甲天下。

  清代诗人董国绅的《邑城晚眺》这样写道:“摩围山下路横斜,二水争流带碧沙。城郭隔江峰上寺,钟声敲落一林花。”诗中有画,画中有声,把彭水风景刻画得入木三分。

白居易为摩围山写诗

  “提到摩围山,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但它可是古代文人的‘心头好’。”蔡盛炽说。

  摩围山地处“百里乌江画廊”的中下段,山中峰峦叠嶂,峡谷纵横,美不胜收。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游黔州时,曾登此山。时值深秋,白居易见摩围峻秀、江水浅唱,葱郁山野与长天形成一片碧绿。他有感而发,写下《酬严中丞晚晀见寄》:“摩围山下色,明月峡中声。晚后连天碧,秋来澈底清……”

  “白居易被摩围山的景色所吸引,以至于此后不断地向朋友推介。”蔡盛炽说道,相传白居易在忠州时,与客居忠州的文人萧处士相识。有一年,萧处士意携家眷出游,白居易得闻后强烈推荐了摩围山。

  他也因此写有《送萧处士游黔南》一诗,留下了“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不醉黔中争去得,摩围山色正苍苍”的诗句。

  除了秀美风光外,摩围山还拥有1000多年悠久的佛教历史文化。在唐代,它曾与峨眉山、梵净山、普陀山齐名,并称为“四大佛教圣地”。

  据《彭水县志》记载,摩围山中有一云顶寺,始建于唐朝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康熙45年(公元1706年)完成重建。寺中楼台亭廓,飞檐翘角,蔚为壮观。

  唐代诗人刘禹锡就曾在此写下“常说摩围似灵鹫,却将山屐上丹梯”之句,把摩围山与如来佛的灵鹫山相比拟。

  北宋诗人黄庭坚谪居黔州期间,浸润在摩围山的山色中,更是自号“摩围老人”,写下“今宵无睡酒醒时,摩围影在秋江上”的诗句。

  如今,随着彭水县政府多年的精心打造与推广,摩围山已成为重庆知名的旅游风景区。

女诗人丰富彭水诗脉内涵

  在彭水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唐宋时期的诗词歌赋无疑是其中最灿烂的一笔。记者在翻阅《历代诗人咏黔中》一书时发现,在彭水现存的420余首诗歌中,有超过150首集中在唐宋时期,而这些诗歌几乎都出自“外来”诗人。

  唐大中五年(851年),汉文开始传入黔州,诗词歌赋也随之流入,与本地的盐丹文化相互融合,彭水诗词文化逐渐兴起。到了明清,诗词文化走向了鼎盛,本土诗人大量涌现。

  史料记载,在现存的彭水古诗中,就有明清时期的24位彭水诗人创作的200余首诗歌。

  这些诗歌,或缅怀先辈诗人大家,如明代诗人栾为栋曾在《三贤祠》中,用“山谷富文艺,追随轼与辙。彭邑合祀之,俎豆光前哲”,表达对苏轼、苏辙、黄庭坚等先辈诗人的敬仰;或讴歌山水,如清代彭水诗人龚子杰在《壁风古洞》中描绘彭水的秀丽风光:“丹壑停云处,天开一洞幽。风从苔壁出,水看郁江流。”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量涌现的本地诗人中,不乏李贞女、李香圃等清代女诗人。她们的诗歌多吟咏山水美景,寄托人生感慨,赞颂美好品性,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彭水诗歌文脉的内涵。

  例如,李贞女通过一首《咏梅》,用“侬自爱花花爱我,暗香清入竹帘来”的诗句,表达对梅花高洁品性的赞赏。李香圃也曾写下《蝉》:“鸣蝉吸风露,高洁无与比……立身非不高,趋炎亦如此。”她在诗中以蝉性喻人性,表达一种立身高洁、超凡脱俗的人生追求。

  文脉传延,余韵流风。如今,为传承一方文脉,在县城内文化广场四周,有关部门将这些彭水文人的诗作镌刻于石壁之上,供后人品读观赏、品读。(记者 刘蓟奕)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