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塘湿地公园一角
“绿水美美,芳草树叶翠,梦里的小而美……”,词坛泰斗庄奴先生2014年创作的歌曲《小而美》如此描绘小城璧山。在这座重庆西部的小城里,人们出门能见绿,出城能踏青。小城南部的观音塘湿地公园,“水下森林”丛生,鱼儿往来穿梭,水面荷花盛开,红蜻蜓伫立荷花,黑水鸭畅游水中……人们走在清清的湖边,清风拂面,心旷神怡。
与水共生 城市中的天然氧吧
每天,初升的太阳刚一露面,56岁的罗大爷就穿上跑鞋,早早地出了门,来到位于璧山城南的观音塘湿地公园晨跑。在罗大爷的旁边,有不少和他一样跑步锻炼的同伴,他们有的是家长带着小孩,还有的是三五人结伴而行,显得温馨从容。
这只是观音塘湿地公园极其平常的一天,但这样绿色和谐的城市水生态环境,并不是偶然得来的,而是当地政府努力整治的成果。5年前,璧山开启了“秀美绿城”建设序幕,确立“与水共生、依水发展”理念,观音塘湿地公园水生态修复项目被提上日程。
2016年3月,观音塘湿地公园水生态修复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由璧山区环保局牵头治理、南京水科院设计施工打造,是重庆市首个采用清水型生态系统构建技术的项目,采取基础水土环境改良、沉水植物群落构建、鱼类群落调控、底栖动物群落构建、微生物培育及优势种群引导、水生态系统优化调控等一系列措施进行治理。治理水面面积4.3万平方米,平均水深2.2米。
“这个湖区的水域在治理前生态系统单一,水体自净能力以及抗外界冲击能力很弱,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面看起来浑黄带绿浊,部分水下存在淤泥,透明度平均不足50厘米。”区环保局项目工作人员王颖介绍。
观音塘湿地公园修复之后,大片水生植物体吸收热量,岸边的树木遮挡阳光,直接降低了公园内的温度。空气质量得到提高,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氧吧。“这里的温度要比外面低2到3度。”王颖介绍,夏季酷暑难挡时,不少市民选择到公园纳凉。
清水型生态系统示意图
“水下森林”实景
“水下森林”生态系统 循环自净更清澈
在观音堂湿地公园一隅,有一座仿明清时代的廊桥,横卧于碧水之上,远远望去,造型精致典雅,那便是璧山人引以为豪的“状元桥”。
踏上状元桥的人,也许并不是每一个都能平步青云,但都能看到神奇的“水下森林”:湖水清澈见底,可以清晰辨识苦草、密刺苦草、伊乐藻、微齿眼子菜、竹叶眼子菜、金鱼藻、狐尾藻等各种水草,“哪怕放张报纸下去,也可以看得非常清楚。”王颖说。
“水下森林”其实是为观音塘湿地公园修复而专门打造的“清水型生态系统”。在整治过程中,首先对水域环境进行改善,为种植水生物打下基础,然后选择种植沉水植物,使得水体中富余的营养物质能得到很大程度的削减,构筑立体化的“水下森林”。
“以前公园种植的是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根系在水里,吸收的是水里的污染物;而用沉水植物构建的‘水下森林’,根系在底泥,同时能吸收水里和泥里的污染物,净化的效果更彻底,而且真正形成了一个动植物生态链,有效促进湖水的自净和循环。” 观音塘湿地公园水生态修复项目经理王宝龙介绍。
“对于植物对自然季节的适应性问题,在物种选择上也是做了充分考虑,如春夏季节苦草、黑藻繁盛,秋冬时节微齿眼子菜、伊乐藻、菹草适合生长,保证了整个生态系统一年四季的稳定性。”王宝龙说,同时还放养了多种鱼类和其他动物,如鳙鱼、鲢鱼、鳜鱼、乌鳢、黄颡鱼、梨形环棱螺、蚌等,建构了多样性的循环生态系统。
水生物的多样化能带来什么影响?王宝龙告诉记者:“丰富物种的多样化可以完善水体的生物网链,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让它可以自然运行,形成稳定的水生态系统。目前,湖水透明度由治理前的30-50厘米变为2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