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第6号预警《新生招录季,资助要给力》引发广泛关注。如何将国家资助大礼包及时便捷地送到需要帮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手中?重庆市江津区办贷无纸化和合同电子化在行动。
“电子合同代替纸质合同,我感觉今年办贷特别方便!”重庆市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大四学生蹇青兰(化名)跟笔者聊起了她今年续贷的感受,这已是她连续第四年申请大学生信用助学贷款。蹇青兰说,以前不管是首贷还是续贷都要申请人输入密码,一旦忘记密码就会非常麻烦。而现在,申请人只需用自己的身份证“扫”一下就能核实申请信息,然后像办理银行业务一样在电子手写板上签合同完成续贷,很方便。
笔者在该区学生资助和健康教育中心办贷大厅随机采访了几位同学,他们也有类似感受。“学校从3月份开始宣传,我早就清楚了所需资料并在网上提交了预申请。”重庆市江津六中高中应届毕业生刘静(化名)告诉记者,她和妈妈一起来到办贷大厅,出示录取通知书、身份证和户口簿,一次性顺利成功申请到8000元大学新生助学贷款。对这个来自江津南部山区的贫困家庭来说,这笔贷款的意义不言自明。
重庆市江津区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蹇青兰、刘静等带来的“方便”源于学生信用助学贷款的一场电子化办贷“革命”。作为重庆市今年41个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办贷无纸化和合同电子化试点区县之一,江津区从7月初接到文件就开始进行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采购了5万余元的高拍仪和手写板,更换了3台电脑,将办贷大厅面积扩展到260平米,实行流水式作业,11个窗口同时办理业务。
“由于暑期天气非常炎热,第一周办贷人数多,我们提前到8点半开始办贷。目前上午办理130多笔贷款也不成问题。”据该中心负责人介绍,学生信息通过高拍仪附带的身份读卡器直接读取,避免信息录入出错,以往的手写签订纸质合同全部改为在手写板上进行网签,大大提高了办贷效率,缩短了学生和家长等待的时间。再加上此前三四个月的广泛宣传,基本避免了学生和家长不熟悉政策来回跑路。
截至目前,该区已办理大学生生源地新生信用贷款98笔,在校大学生信用贷款490笔,总金额达447万余元。在室外气温连续高达40度的江津,办贷无纸化和合同电子化正像一股清泉滋润着贫困大学生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