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重庆家长暑期偏爱传统文化教育

新华网2017-08-09 16:23:05

  “弟子谨受教!”重庆近郊的一处山峰被云海环绕。云海边的草地上,十余个七八岁学龄儿童,身着直裰(duo一声,汉服的一种),头戴儒巾,跪坐在竹席上,向接下来将陪伴他们数年的授业恩师—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西南大学历史系讲师鹏宇—恭恭敬敬俯身下拜,鹏宇亦身着汉服,跪坐着向学生们回礼。

 

【科教 标题摘要】重庆家长暑期偏爱传统文化教育

五岁的小弟子尝试理解《大学》内容。新华网发(道简精舍供图)

  拜师礼毕,这些学龄小弟子们脱下传统服饰,穿上常见的T恤短裤凉鞋,跟随鹏宇排队进入木质结构教室,拿起《论语》《唐诗三百首》等传统经典,开始他们为期3-5年的“导师制”传统文化教育。导师将通过寒暑假、周末定期课外聚会,引导学龄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内容上不仅包括对传统中华文化的学习,还包括以优秀文化为核心的历史遗址遗迹的游学,非物质文化遗传如活字印刷术等的体验,以期达到“知行合一”。

  “在做传统文化讲座时,我发现好多理工科的学生也来旁听,他们感慨以前都没有注意过这些知识,这让我有个做这个项目的初衷,呈现传统文化中最真实和美的部分,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传统文化的种子,并最终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谈到“道简精舍”项目,鹏宇说,目前登记的家长远超他预计,为保障项目质量,好多孩子只能先排队。

  这是近年来中国社会再次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缩影。一开始是个别学者呼吁,接着是部分个人办起以“国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学习班。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在义务教育之外,让学龄儿童系统的学习传统文化,形成了教育“双轨制”。一些家长认为,传统教育的意义在于为孩子树立行为规范。中国联通重庆分公司职员陈莉7岁的儿子罗心瀚拜入鹏宇门下,说起到鹏老师那里上课,罗心瀚认为“超级好玩”,“鹏老师教过我‘德不孤,必有邻’,还有‘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饭前等长辈先动筷子,努力把饭吃干净。” 陈莉认为,儿童教育贵在耳濡目染,罗心瀚学会了节约粮食,尊敬师长,这些规则显然是在学习活动中由老师树立,小朋友们共同遵守的。

【科教 标题摘要】重庆家长暑期偏爱传统文化教育

鹏老师带领学生观云读诗。新华网发(道简精舍供图)

  另一些家长则更看重其中的价值观塑造。重庆金鑫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何青松本人既是传统文化爱好者,也是7岁的何孟阳小朋友的父亲。说到为什么要送小孩上”传统文化班“,何先生认为,传统文化有力量,有智慧,他本人曾遭遇生意的低谷期,从传统文化中找到出路与方法,“所以用孟子的‘孟’与王阳明的‘阳’字为小孩取名。”何青松认为,“人格不断提升,心智不断地成熟,精神上不断丰富。我觉得这样的人生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人生。”

  但也有一些声音对家长们高涨的传统教育热情表示了疑虑。华东某著名小学校长认为,在目前的义务教育、应试教育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或许会挤占本就宝贵的学龄儿童时间资源。“目前市面上一些打着‘国学教育’旗号的夏令营,其实就是国内游换个名字,另外目前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古诗文内容并不少,过分强调‘传统文化’会不会和‘奥赛数学班’一样,并不适合每个孩子?会不会有些孩子更适合自然科学教育?”

  “传统文化和自然科学不是互相替代的关系,而是在不同领域的相互补充。”鹏宇向记者解释。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张文教授则认为,传统文化在义务教育阶段碎片化的情况,会在这类课外班中得到很好的补足。“传统文化教育对现行的义务教育体系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优秀传统文化也包含了自然科学的内容,两者并不完全抵触。”(记者 张翅)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