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一个清晨,长江三峡巫峡段。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几条小船划过波影,来回忙碌,它们是巫峡水域的清漂船。
45岁的清漂工人张斌站在船头,手拿长长竹竿,竿头套着漏网,熟练地将打捞起的漂浮物一一倒进船舱。
这几天,暴雨不断,长江上的清漂工人也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季节。
“守好一江碧水、两岸青山”是近年来重庆巫山实行绿色发展的重要理念,为此,该县首先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再通过植树造林修复生态,进而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如今,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巫山最大的后发优势。
控制污染源 守好一江碧水
“我们早上8点半上船,要干到下午5点半下船,一天能打捞数吨漂浮物。”站在清漂船上,张斌一边挥动着竹竿,一边告诉记者。
张斌家住长江边,过去和妻子一直以打鱼为生。自三峡工程蓄水后,夫妻俩转行从事清漂工作。这些年,两人起早贪黑,一人掌舵,一人清漂,一干就是十多年。
“我们清漂队一共有38名队员,其中大部分都是夫妻档。”巫山县市政园林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天,清漂工人从各大次级河流和主干道上打捞的漂浮物多达数十吨,清漂区域覆盖长江干流55公里,支流128公里。
但清漂只是第一步,要守住“一江碧水”,更需要从源头上控制污染。
向明的养猪场位于巫山两坪乡石龙村,这里离长江支流抱龙河不远,虽然生猪存栏量在5000头以上,但走进养猪场,记者却闻不到一点臭味。
向明告诉记者,当初返乡开办养猪场遇到两个难题:一是村民担心猪粪污染环境,纷纷反对;二是当地政府明确表示,如果养猪场排污不达标不予审批。
为了解决猪粪污染问题,向明投资2000余万元,在养猪场附近修建了一座大型沼气池。记者看到,在养猪场,猪粪收集后首先进行干湿分离,干粪经过无公害处理后生产成沼渣,粪水则进入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通过管道输送到村民家中作燃料,沼液则为庄稼提供有机肥,剩下的粪水经过处理,检验合格后才向外排放。
村民向昌泰告诉记者,过去,他家烧饭都用柴火,不仅麻烦,还不安全。如今,他用上了免费沼气,方便又卫生。
据了解,在巫山县,像这样的大型沼气池共有5个,有效解决了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
植树造林 巧治石漠化
巫山县山高坡陡,是渝东北片区最大的岩溶地区,全县岩溶地貌总面积达409.82万亩,占该县总面积的93.1%。
“岩溶山区土层薄,暴雨冲刷破坏力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加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久而久之便形成石漠化现象。”巫山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2013年,该县石漠化土地面积已达120.49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7.4%;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132.5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9.9%。
在该县巫峡镇桂花村,这里本是一片荒山,土地瘠薄,过去,村民们只能种植耐干耐旱的玉米、红薯。近年来,巫山县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桂花村被纳入示范片区。县里向村民免费发放李子树苗,每棵树苗补贴30元种植费,树苗成熟后所得利润归村民所有。
六组村民黄龙兵是首先种上李子树的人,房前屋后共种植了20亩李子树,树木庞大的根系将土壤牢牢抓住,控制住水土流失。今年,虽然李子树没有成熟,但黄龙兵初尝“甜头”:由于李子树控制了水土流失,玉米、红薯的收成比过去增加了一倍。
“在山腰种植经济林,在山顶种植生态林。”巫山县林业局副局长吴光伟说,“这是我们在石漠化治理中开辟的一条增绿增收相结合的新路子。”
山顶的石漠化程度往往比山腰更为严重,许多树木根本无法生存。巫山县有关方面在与各地农林专家研讨后,树立了“栽树水为先,乡土树种优先选”的理念。选择生命力极强的本地乡土树木女贞、柏木树、栾树进行栽培,在山上修建蓄水池,引水上山,解决树苗灌溉问题。土石过于坚硬的地方,用钢钎在石山上凿出一个个大坑,再将配置好的营养土填入大坑,进行人工改土。
如今,在桂花村生态片区,上千株女贞树、柏木树、栾树长势良好,昔日的荒山披上了绿装。
截至目前,该县已累计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8300公顷,相继建成曲尺乡、巫峡镇、大昌湖万亩生态林三个生态片区。
绿色求发展 李树挣大钱
7月13日,正值巫山脆李大量上市时节,在该县曲尺乡柑园村,村民史美蓉正忙着将采摘的脆李打包装车,“今天村里就来了十几辆大卡车,全是上门收购脆李的。”
史美蓉的儿子本在外地打工,去年,他返回家乡,和母亲一起种植脆李。母子俩种植了12亩脆李,脆李亩产2000多斤。“脆李收购价每斤一般在10元左右,今年,我们仅靠种植脆李,就能挣上十多万元,一点不比他在外打工差。”史美蓉说。
在曲尺乡,像史美蓉这样年收入上十万的脆李种植户还有很多。据了解,目前,巫山脆李种植面积超过17万亩,其中8万亩已进入丰产期。
“在保护生态的同时,我们也要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走绿色发展之路。”巫山县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本月刚刚落下帷幕的第十六次全国李杏学术交流会上,巫山被授予“全国优质李生产基地县”,而在此之前,巫山脆李还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定为“中华名果”。
巫山脆李为什么能够脱颖而出?
“与其他区县相比,巫山脆李胜在品种。”该负责人称,长江流域是中国李的发源地,巫山脆李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过去,村民们多选择房前屋后零星种植,由于育种研究滞后,品种老化,结出的果实不仅硬度不够,不易贮存,有的还味道苦涩、口感不好。
近年来,巫山县因地制宜,将巫山脆李定位为优化农业结构、提升农业效益、促进农民致富的特色效益产业。为抢占市场先机,他们与西南大学建立起县校合作关系,结合本地土壤、气候、交通等条件和产业基础,编制了《巫山脆李产业发展规划和生产技术规章》。对本地脆李品种进行提纯选优,实行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升级后的巫山脆李果实个大,质地脆嫩,酸甜适度,汁多味香,平均一个果子就重达32克,最大的果子能达60克。
“现在,巫山脆李基本不愁销,每年,果树还在挂果时,各地经销商就已经开始预订。”巫山县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巫山脆李产量将达8万吨,预计产值将突破6亿元。( 文/记者 左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