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寨子内寨的寨门。
举人楼前的老朝门。
5月9日,北碚的蔡家岗镇更名为蔡家岗街道。对于大多数重庆主城市民而言,蔡家就是一个地名或者说是轨道交通6号线上的一个站名。
而老炼要告诉大家的是,在蔡家新城里还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地面文物古迹,值得都市游客,特别是喜爱城市历史文化的人们一探究竟。
举人楼
举人楼,又名陈举人大院,位于北碚区蔡家岗街道。资料显示,大院是清末举人陈介白的儿子陈庚虞为纪念其父为官清廉而修建命名的。
陈介白出生于1852年,光绪十五年(1889年)恩科中举,曾在贵州梓潼任官。辛亥革命后,他罢官返乡,和两个儿子在蔡家乡开办学校传道授业。民国初年,袁世凯企图称帝,让各县推举一人前往省城“共商国是,密授机宜”,以威力迫使大家支持其君主制,县人都推他前去,但陈介白坚拒不肯。说:“吾虽老无壮,不能为新莽陈颂功德。”1933年,陈庚虞请来外国设计师设计和修建了举人楼,并于1936年竣工。解放初期,举人楼曾捐给人民政府用于办学,后为医院等机构使用,现为空置状态。2009年,举人楼以“陈家大院”之名,被列为重庆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百度地图上输入“北碚蔡家陈家院子”,就能找到它的具体位置。但当百度地图告知你已到达目的地时,却是在嘉德大道上,路边有一排新建的绿色挡墙,根本不见“大院”的踪影。老炼在路边待了差不多5分钟,好不容易见到一位过路的老者,向其打听陈家大院在哪里,他指了一下挡墙尽头的一个缺口说,“就从这里进去”。
进入缺口,方见一条被荒草掩埋的小路。往右走大约200米,在一棵巨大的银杏树右边,有一道青砖砌筑的大门,虽然三分之二都隐藏在浓密的树丛之中,但那极具民国风情的结构,让人瞬间穿越。然而,进入大院的通道,并不是那道极具年代感的大门,而是银杏树下的一道小门。
虽然老炼之前也看过一些有关举人楼的照片,但置身其中,还是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历经沧桑近百年,具有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的主楼,依然如一个迟暮美人般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虽然由于年久失修,许多地方都显得斑驳破旧,但当年的墙饰、砖饰、卷拱、门窗、壁炉都基本保持了原样,依然能够让人感受到当年主人生活的优雅与精致。在主楼的左前方,就是我们最先看到的那道大门,大门的外侧是典型的西式八字朝门,构筑精美,柱头上雕刻着各式各样的花纹;而大门的内侧为一歇山式凉亭,飞檐翘角的轻灵与青砖大门的庄重,生动地诠释了中西合璧的建筑理念。
与破败的主楼和精致的朝门相伴的是满园茂密的杂草、灌木与上百年的桂花、古榕、银杏。而其中一棵硕大黄桷兰花开正盛,阵阵幽香更为这荒芜的老院增添几分神秘的气息。
新寨子
要不是有老街群的鱼肥(网名)带路,老炼也很难找到这个位于蔡家群力村的古寨。鱼肥说,在百度地图上定位蔡家桂花寨休闲农庄,就可以找到新寨子。因为,新寨子就在桂花寨后面的山顶上。
初听新寨子这个名字,老炼还有些疑惑,走近一看,才知道大有来头。寨门前一块立于2001年的“北碚区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显示,此寨建于清代光绪年间,雄踞山顶,全寨呈南北长、东西窄的椭圆形,占地约5000平方米。现存寨墙为黄沙石砌成,分内外两层,寨墙上原设角楼,南北端内外墙各设寨门供出入,寨门上刻有“恒春门”字样,该遗址对研究古代防御建筑、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科学、艺术、历史价值。
文物牌上的介绍可谓言简意赅,但进入古寨,才发现许多让人惊叹的细节。从南端的外寨门拾级而上,再转差不多90度,就看到了内寨门,内外寨门之间恰好形成一个瓮城,可见设计者的良苦用心。而更令人称奇的是,内寨门的正上方,有一株枝繁叶茂的黄葛树,其树根形成了一张坚实的大网,将寨门与寨墙牢牢地网在一起,既增加了墙体的坚固性,又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进入内寨门,地势就显得平整了。虽然整个内寨的面积不大,但据资料介绍,寨内曾经有四合院2座、戏台1座、鱼池1个、军械库1座,城墙上建有瞭望角楼,还有一座高约20米的碉楼。寨墙上,当年的墙垛还保留得基本完好。虽然石头的边缘已有些风化,但在老炼看来,这“原生态”的石头,沧桑而富画面感,恰恰是此寨墙的珍贵之处。
不到10分钟时间,我们就从内寨的北门走到了南门,也就是文物牌上说的“恒春门”。由于石头表面风化,“春”字已有些模糊,“恒春门”的顶部,还隐约可见“大清光绪年修建”的字样。从“恒春门”往前走十来步,还有一个向西的外寨门,站在此门外,不远处的中梁山清晰可见。
资料显示,蔡家曾有古寨11座,但大多数已经不复存在。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去了位于灯塔街道附近的红寨子,此地是原重庆101中学的所在地,如今已人去楼空,还保留了部分寨墙、老房子、古井和古树,让人发怀古之幽思。(文·图/本报记者 李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