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分级诊疗引导患者首诊在基层

重庆日报2017-07-14 09:22:50

  编者按

  作为全面深化医改的一项重要举措,分级诊疗制度被视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利器”。自2015年重庆市推行分级诊疗制度以来,取得了哪些成效?对患者有哪些益处?还存在哪些问题?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

  近日,因咳嗽不适,78岁的李英荣来到沙坪坝区井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上午看病的人不多,李英荣很快挂了号,医生认为老人只是普通感冒,多喝水多休息就行了。整个过程仅用了不到10分钟。

  如果在半年前,老人肯定要去沙区人民医院看病。现在为啥到社区服务中心呢?

  让患者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

  “这里离家近,看病也方便,我得的又不是啥急病,何必跑到大医院去打挤?”李英荣说,自己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是医院的“常客”,以前每次去大医院,排队看病至少要一两个小时,加上往返时间,大半天就过去了。

  权衡之下,今年老人改在了离家只有5分钟路程的井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

  事实上,像李英荣这样选择小病在基层就医的患者越来越多,这缘于重庆市实施的分级诊疗制度。

  市卫计委有关负责人说,分级诊疗就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逐步实现从全科到专业化的医疗过程,其内涵包括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

  在分级诊疗模式下,患者就医秩序为:首诊到基层医疗机构,先由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完成必要的诊疗,如果病情超出医生诊疗能力,则由全科医生将患者转诊到上级医院,接受上级专科医生进一步诊疗;患者疾病进入稳定期后,再由上级专科医生将患者转回基层医疗机构,接受康复治疗;患者如需急诊服务,可以直接前往大医院寻求诊疗服务。(下转2版)

  简单地说,分级诊疗就是要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科学就医格局。

  “作为全面深化医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分级诊疗旨在扭转当前不合理的医疗资源配置格局,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该负责人表示,自2015年实施分级诊疗制度以来,重庆市已形成有序推进格局,各级医疗机构确定了合理的功能定位。

  积极探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李英荣的改变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她有了家庭签约医生——井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李存军。

  “李医生很熟悉我的情况。”老人说,李医生知道她爱吃肥肉,所以经常在电话里叮嘱她要忌嘴。

  从去年起,李存军成为李英荣的家庭签约医生,已上门随访数次,他过硬的医疗技术,也让老人放下心来在社区看病。不仅是李英荣本人,她把女儿也“定点”在了社区服务中心。

  “我们就是想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居民的依从性,从而实现首诊在基层。”沙坪坝区井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杨强说,这是分级诊疗的第一步。

  “家庭签约医生制度是我们试点分级诊疗的一个积极探索,目前来看成效显著。”市卫计委负责人介绍,截至去年,全市已在886个乡镇(街道)、7765个行政村(社区)签约314万户。今年内,还将实现签约服务覆盖20%的城镇、45%的农村常住人口和60%以上的重点人群,以及所有建卡贫困户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

  “互联网+”助力分级诊疗

  为推行分级诊疗,重庆市还在硬件上下功夫,用“互联网+”助力分级诊疗。

  “测完心电图后,数据会通过这个小盒子实时传到永川区人民医院。”在永川区板桥镇卫生院心电图室,医生陈余超指着一个巴掌大的小盒子向记者介绍。两三分钟后,诊断结果便从永川区人民医院反馈回了卫生院。

  除远程心电监控外,板桥镇卫生院和永川区人民医院实现了数据共享,即病人做了哪些检查、开了哪些药,医生都能看到。

  “这样一来,群众选择首诊在基层会更放心。遇到基层解决不了的疾病,我们也能及时发现并转诊。”永川区卫计委副主任张明春说,如果是疑难杂症,诊断结果还能上传到主城区的三甲医院,让更专业的医生来诊断。

  不仅是永川,全市各区县的卫生信息化建设也在加速。目前,重庆市已建成市级卫生信息平台,90%的区县完成区域卫生平台建设,促进了电子健康档案盒、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及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

  “这为双向转诊提供了可能,不管是基层还是上级医生,都能准确掌握病人的病情,避免重复检查。”市卫计委卫生信息首席专家温海燕说。

  此外,医联体是分级诊疗的重要载体,为双向转诊开辟了“绿色通道”。比如,江津区与辖区29家基层医疗机构建立了妇幼健康服务专科医联体,实现急慢分治。

  与此同时,重庆市还制定下发了高血压、糖尿病分级诊疗技术方案,脊髓损伤等16个单病种在二、三级医院间的转诊指征,遴选急性肠炎等50种病种在基层医疗机构首诊等,让分级诊疗一步步落到实处(本报记者 李珩 刘蓟奕)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