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启慧作品。资料图
证书。资料图
国际在线重庆频道报道(李世丹):近日,受深圳工委协会委托,重庆璧山微刻大师潘启慧正在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对聋哑儿童进行公益教育,教授特殊儿童传统特色工艺培训。作为“重庆市首届十佳非遗传承人评选活动”的候选人之一,潘启慧希望能把技艺带到教育事业中,让传统技艺得到传承。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让这些特殊儿童掌握一门绝技。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现有900多名学生,800余名老师,基本上是一对一进行教学。”潘启慧说。
长达17年的教学实践,潘启慧致力把微刻技艺融入到教育事业中,让传统技艺变成特殊儿童的一技之长。
中国微刻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国商朝约三千多年前,人们就能在甲骨上刻下微小文字,这些文字需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微刻”是凹进去,“刻”有装饰性。
潘启慧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接触微刻工艺,那时正值知青下乡,微刻还只作为潘启慧的业余爱好,有时间就摸索钻研。80年代后,潘启慧被分配到璧山青杠镇原青山子弟中学任体育老师,闲暇之余与单位同事以及身边的朋友一起钻研微刻。久而久之,有了一定的经验以及雕刻技术,开始着重在微刻技艺上下功夫。
“只要有空就练,没有老师教,我就在牙刷柄上刻。”谈起年轻时的拼搏劲儿,潘启慧语气还有些许激动。在雕刻中,潘启慧发现圆锥形的刻刀虽能刻线,但无法体现笔锋,于是就琢磨自制了四菱形刻刀,这种刻刀对于刻制不同材质的材料只需调整刀口的粗细即可,相对以前,四菱形刻刀操作起来方便不少。
回想长达17年的任教经历让潘启慧感慨不已,他表示,“把微刻技艺融入到教育事业中是当前最大的愿望,让那些特殊儿童把民族传统技艺变成一技之长,也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他们。”
潘启慧从事微刻近40年,早在1995年就被评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微刻界一直都是以刻字为主,潘启慧还擅长刻画,他在长5.29厘米、宽0.24厘米的象牙上刻制的《清明上河图》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在3.5厘米长的4根细如发丝的金丝琴弦微刻630字的《琵琶行》,获第14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览会百花杯金奖。尽管潘启慧的微刻作品获得了诸多大奖,但却极为低调,而且时常资助困难人群,积极投身公益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