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在长坪村猕猴桃基地打工。记者 左黎韵 摄
近年来,南川区按照全市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发展要求,通过开办农家乐、扶贫资金入股农旅产业和电商扶贫等方式,让贫困户吃上“旅游饭”。截至目前,全区累计投入乡村旅游扶贫资金1590万元,发展农家乐596家,其中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户520家,旅游产业共带动全区12179户40448名建卡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
住进新房子,办起农家乐
“农家乐的生意越来越好,你干脆辞职回家帮忙吧!”近日,记者来到大观镇中江村,43岁的杨明利正在给外地打工的儿子通电话。杨明利曾是村里的建卡贫困户,以前住的老屋是D级危房,2015年底在政府帮助下住进了两层楼的新房,“除了3万元危房改造补助资金,我们还得到了贫困户建房补助2.4万元。买新房子,我只掏了6万余元。”
中江村地处龙川江流域,辖区内有万亩油菜花、千亩荷花。自2015年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村先后投入700多万元,修建了7.5公里村级道路。去年,中国重庆“十二金钗大观园”暨第二届乡村旅游文化节在大观镇举办,中江村成为市民旅游赏花的又一好去处。
杨明利瞅准商机,于去年将新房子稍加改装,办起农家乐,“旺季时,我一天能接待70多位游客,去年农家乐毛利润就有5万余元。”
去年,大观镇被纳入市级全域旅游示范乡镇。危房改造让贫困户住进了新房,还带动他们发展起农家乐。在中江村,像杨明利这样的农家乐老板还有25户,全村年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
扶贫产业资金入股,年底享分红
扶贫产业资金不直接分给贫困户,而是量化成股金后入股村合作社,让贫困户参与分红。在河图乡长坪村,这一新型扶贫模式让贫困户变股东,改“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2015年,长坪村共有建卡贫困户26户92人。为帮助他们尽快脱贫,该村将这26户贫困户的扶贫产业资金入股到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并以每人40股、每股100元的额度配股到户。贫困户成为合作社股东后,可享受年底分红。
“以前,村里发展产业,不少贫困户因为缺钱,只能站在一旁干着急,扶贫项目很难落到实处。”长坪村一村干部告诉记者,扶贫产业资金“配股到户”后,让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脱贫致富就有了门路。
王德礼是村里的贫困户,去年入股到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年底共获得640元分红,再加上平日在合作社打工的收入,他一年挣了2万余元。随着产业不断壮大,王德礼还能获得更多分红,“扶贫资金直接发到手里只能解一时之急,单靠自己发展产业又担心亏本。而把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后,我们就能长久获益。”
据了解,自去年起,这种产业扶贫资金配套入股的扶贫模式已在南川区40多个贫困村全面推广,共带动9838名贫困户脱贫。
“网上村庄”销售“土货”
木凉镇汉场坝村紧临花芊谷景区,这为村里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2015年,村民曾琴办起了农家乐,2016年,她将自己的农家乐信息发布到市扶贫办搭建的“网上村庄”网络平台上,该平台以区域为中心,将各乡村的农家乐信息发布于网上,同时提供线下接待服务,为城里的游客预定农家乐提供方便。
曾琴告诉记者:“以前,农家乐吸引的都是回头客。现在有了‘网上村庄’,游客可从网上直接了解信息,更有助于农家乐推广宣传。目前,‘网上村庄’已给我介绍了200多位客人。”
“网上村庄”不仅可以线上招揽游客,还可将村里的农特产品销往城市,使农家乐兼具农村网店的功能。汉场坝村的农特产品以土鸡、土鸭、玫瑰饼为主,曾琴告诉记者,村民将农特产品放在农家乐寄卖,寄卖收入归村民所得,她则靠网站提成盈利。据了解,去年曾琴通过“网上村庄”共带动23户贫困户增收。
“以前,家里的‘土货’都由我背到场镇去卖,可我腿脚不便,一次背不了多少,挣不了多少钱。”贫困户陶立学感慨道,自从有了“网上村庄”,她不出村也能做买卖了。去年,陶立学饲养了40多只土鸡,仅靠在“网上村庄”寄卖土鸡、土鸡蛋就挣了40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