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如何将本土文化资源转化为基层治理动能?重庆市秀山县钟灵镇给出了特色答案。该镇立足茶文化、书法文化两大本土优势,创新融合法治建设与清廉村居建设,构建起“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治理体系,走出了一条兼具文化韵味与治理效能的乡村善治新路,让和美乡村的画卷在茶香墨韵中徐徐展开。
法治筑基:“法律明白人”扎根乡土 织密乡村治理“法治网”
“以前遇到宅基地纠纷不知道找谁,现在有了‘法律明白人’,在家门口就能把问题说清楚、解明白。”近日,钟灵镇凯贺村村民高某在“法律明白人”的调解下,与邻居顺利解决了房屋买卖合同纠纷,这是该镇以法治护航乡村治理的生动缩影。
作为基层治理的“法治细胞”,钟灵镇以“八五”普法规划为指引,深化“1+1+5”村(社区)依法治理模式(1名驻村干部+1名法律顾问+5名“法律明白人”),从“选、育、用”三环节发力,打造专业化“法律明白人”队伍。选拔中,优先从村“两委”干部、退休教师、退役军人等群体中筛选懂法律、有热情的骨干;培育上,联合县司法局开展专题培训,结合农村常见的邻里纠纷、土地流转等案例开展实战教学;使用时,明确“宣传员+调解员+信息员”三重角色,让“法律明白人”成为政策法规的“传声筒”、矛盾纠纷的“减压阀”。
截至目前,钟灵镇已培育“法律明白人”58名,累计开展普法宣传130余场,调解矛盾纠纷120起,调解成功率达99.76%以上。如今,“遇事找法、办事依法”已成为钟灵镇村民的共识。
文化赋能:“五杯茶”调解法化解矛盾 茶香里飘出“和谐味”
“一杯茶静心,两杯茶明理,三杯茶说法……”走进钟灵镇凯堡村“老陈茶室”,墙上的“五杯茶”调解流程格外醒目。这个由钟灵镇党委、政府指导设立的调解阵地,以茶文化为纽带,独创“五杯茶”调解法,成为基层治理的“金字招牌”。
“老陈茶室”创始人陈仲元现任凯堡村党支部书记,有着30余年基层经验,深知农村矛盾多因情绪对立激化,便想到用茶文化来化解矛盾。“一茶静心”,让冲突双方在茶香中平复情绪;“二茶明理”,引导双方梳理矛盾根源;“三茶说法”,结合法律条文与村规民约释法;“四茶寻策”,协商寻找利益平衡点;“五茶定约”,签订协议确保矛盾彻底化解。
自2021年“老陈茶室”成立以来,已成功调解矛盾纠纷38余起,涉及土地流转、家庭赡养等领域,调解成功率100%。“用村民熟悉的方式解纠纷,既化解了矛盾,又传承了‘以和为贵’的茶德。”陈仲元说。
清廉铸魂:茶廉文化浸润乡村 清风正气满乡野
“茶虽微,却能养廉;官虽小,不可贪腐。”在钟灵镇凯贺村廉风文化墙前,村民们正驻足观看茶廉主题彩绘。该镇深挖茶文化中“廉、美、和、敬”的内涵,从阵地、宣传、活动三方面发力,让清廉之风浸润乡村。
阵地建设上,该镇打造了100米长的廉风文化墙、6个廉风茶室,将廉洁元素融入茶文化场景;宣传推广中,借助村广播、短视频平台传播茶廉故事,自主拍摄的廉洁宣传片《爸,你不能这么做》入选全市廉政教育短片;同时每年举办“清廉家风家训”征集评选活动,2025年评选出的28条“清廉家风家训”,不仅为村民树立了可学习的榜样,更有村民自发悬挂在自家显眼位置。
书香润心:书法普法添活力 墨香里传递“法治魂”
作为重庆“书法之乡”,钟灵镇将书法文化与法治宣传有机结合,让墨香传递法治理念。每年春节前夕,该镇组织20余名书法爱好者开展“送法送福进万家”活动,书写“学法用法明事理,知法守法正言行”等法治春联,累计送出5000余副,覆盖全镇所有村(社区)。此外,该镇还培育50户“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积极发挥其带头作用。
“我们家既是‘书法户’也是‘示范户’,平时会邀请邻居来家里看书法、学法律。”示范户谯思贵说,在他的带动下,周边10余户村民主动加入了学法队伍。
如今的钟灵镇,茶香润心、墨韵传情,法治与清廉成为乡村治理的鲜明底色。钟灵镇党委书记田茂良表示:“下一步,钟灵镇将继续深化‘茶、法、廉、书’融合治理模式,让文化赋能治理,让治理滋养乡村,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文 肖红光 王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