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上午,重庆市南岸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工作推进会暨基于思维进阶的教学评一致性科学案例研修活动在大佛段小学校举行。此次活动通过课堂展示、专家点评、专题讲座等形式,共同探寻南岸区科学教育新路径,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永和,重庆市教科院创新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杨颖,南岸区委教育工委委员、区教委副主任江洋等参加会议。
课堂展示现场 供图 重庆市南岸区大佛段小学
“木头为什么打湿后更容易导电?”在《导体与绝缘体》展示课堂上,大佛段小学教师徐艳娇以生活问题为切入点,借助“问题链”驱动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以小组合作完成操作、验证与探索。随后,通过全班研讨梳理导电原理,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四年级学生可理解的科学概念。
“学外语出身的徐老师也能教好科学课,关键在于教师要用心提升个人教学素养,包括知识学习、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理解、教学论的灵活运用、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创新思维培养等多个维度。”郑永和对徐艳娇的课堂给予了充分肯定。
郑永和作专题报告 供图 重庆市南岸区大佛段小学
郑永和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科学教育的若干思考:工程技术教育融入与GAI赋能》作专题报告。报告中,他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科学教育,提出构建“大科学教育”新格局,将工程教育融入科学课程,协同社会力量,实现学段有机衔接,同时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革新教育实践,提升教育服务能力,助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为南岸区中小学科学教育建设提供了兼具系统性和实操性的建议。
江洋指出,南岸区作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一直努力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积极探索推动科学教育与教育管理深度融合,推动区域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下一步,区域将通过优化科学教育的机制和制度建设、强化师资队伍、推进教学方式变革、抓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和通过校家社协同育人整合校内外资源等几个方面不断深化科学教育,提升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和水平。
据大佛段小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作为南岸区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秉持“好习惯奠基阳光人生”的办学理念,切实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在科学教育的实践中,建机制、强课程、研课堂、重评价,着力培养“具有动手习惯和创造性思维的未来创新者”。(文 张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