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赋能公共艺术 川美艺术家唐勇作品《飞翔》获盛赞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  2024-12-13 11:56:53

  2024年9月,为纪念中国、新加坡两国首个政府间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成立30周年而建的纪念雕塑《飞翔》,在金鸡湖畔右岸揭幕亮灯。11月25日,新加坡相关负责人在到访苏州时表示,《飞翔》凝结了两国共同取得的成就,寓意着双方的成功、友谊及双赢合作。

用“新”赋能公共艺术  川美艺术家唐勇作品《飞翔》获盛赞

苏州工业园区成立30周年纪念雕塑《飞翔》 供图 四川美术学院

  如今,《飞翔》正以大鹏展翅、蓄势待发之姿,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前往欣赏打卡,成为“火出圈”的苏州新地标。作为城市公共艺术,其在兼具审美性与大众性的同时,如何贴切反映了时代特征?它的诞生,又经历了怎样的创作历程?

  近日,《飞翔》作者、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院长、著名雕塑家唐勇教授讲述的创作故事给出了答案。

  以公共艺术折射时代之美

  2023年6月,为纪念中新两国的深厚友谊及合作共赢的美好未来,苏州工业园区面向中国和新加坡艺术家征集作品。唐勇及其团队创作的《飞翔》脱颖而出,成为选定方案。

  谈及创作理念,唐勇表示:“《飞翔》应充分体现公共纪念碑雕塑应有的纪念性、寓意性、象征性和在地性,同时突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为此,设计之初,他率领团队进行了大量的素材、文献资料收集,并开展了细致的在地考察工作。

用“新”赋能公共艺术  川美艺术家唐勇作品《飞翔》获盛赞

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院长、著名雕塑家唐勇 供图 四川美术学院

  苏州工业园区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和产城融合的典范,唐勇从中新友谊出发,结合艺术文化,构想了雕塑腾飞的形态。为体现历史文化与现代新城的结合,《飞翔》采用苏州传统建筑的房瓦为创作元素,通过巧妙的艺术夸张与形式处理,以几何化的方式设计了两对展开、悬浮、升腾的羽翼,既寓意中新两国面向未来携手共赢,又预示着两国合作的广阔前景。

  同时,为使作品与周边环境和空间氛围相互协调,并体现科技与艺术的完美交互,唐勇和团队采用不锈钢材质打造作品,以展现其蕴含的工业感、未来感与力量感,不仅高度切合了作品的创作理念,更完整呈现了艺术家独有的审美表达。

  建成后的《飞翔》高达20米,正面看形如两对刚劲有力的翅膀,侧面看又演化成活泼而浪漫的蝴蝶造型,营造灵动大气的空间美学为苏州城市界面再添新篇。

  与个人独立的艺术实践相比,唐勇认为,公共艺术的创作逻辑核心在于公共性,能够体现公共精神、创造公共审美形态、输出公共价值与情感的作品才能与时代产生共鸣。户外大型公共雕塑与建筑、环境、公众等在地性因素的关系十分密切,静态的雕塑作品跟随城市的动态发展被赋予变化,从而为公众带来更多艺术享受和文化体验。

  以技术迭新拓展艺术表达

  每当夜幕降临,《飞翔》在灯光的映衬下更显壮丽与梦幻,游客们围聚在雕塑周围,寻找最佳角度拍照留念。唐勇介绍,《飞翔》在设计制作过程中融入了雕塑和装置艺术元素,通过光线、金属和自然环境的融合,作品在白天和夜晚呈现出不同的美学效果。

用“新”赋能公共艺术  川美艺术家唐勇作品《飞翔》获盛赞

夜幕下的《飞翔》 供图 四川美术学院

  “创作《飞翔》,恰逢大众审美和公共艺术概念都在不断扩展。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在体现创作题材的基础上,去凝练更美好的艺术语言。”唐勇说。创作《飞翔》的最大亮点之一,是采用了新的数字技术、编程技术、材料加工技术,用“新”呈现其与众不同的审美特性。

  除了新媒介、新材料、新技术的综合运用,新的灯光材料及技术运用,也让《飞翔》给观众带来了极强的视觉震撼和观感体验。唐勇希望,该作品能引发艺术家和观众深入思考技术之美与艺术之美的关系,反思高新科技对人类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法等方面的影响,这也是它诞生的更深层次的意义所在。

  随着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在新的艺术观念加持下,唐勇的创作实践变得更为多元与开放。面对时代变迁,作为艺术领域的教育工作者,唐勇始终坚信艺术不仅能提供视觉审美,更能在意向表达中启发人们对社会、对文化、对生活的反思。在他看来,青年学子和青年艺术家作为面向未来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应义不容辞用艺术作品表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精神,承担起当代艺术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文 叶林)

编辑:付意菲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