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2年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公布,其中,重庆有3个案例入选,分别是彭水苗绣非遗工坊、酉阳县酉州苗绣非遗工坊、鲁渝共建石柱县中益乡夏布非遗工坊。
彭水苗绣非遗工坊 供图 重庆市文化旅游委
彭水苗绣非遗工坊于2018年建成。该工坊依托重庆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彭水苗绣,以传承非遗技艺、带动就业增收为己任,组织当地留守妇女和低收入群众学习苗绣技艺,以订单式生产方式促进群众就业增收,同时通过开展非遗与旅游融合、与高校及企业合作,不断提升产品品质,拓宽非遗推广传播领域。工坊先后开展苗绣技艺培训24期,培训人员803人,解决居家就业200余人次,实现年产值160余万元。
鲁渝共建石柱县中益乡夏布非遗工坊于2019年4月建成,位于石柱县中益乡坪坝村。工坊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荣昌夏布织造技艺”,以石柱土家文化旅游资源为创意核心,以“技能培训+产品代工+计件合作”的发展模式,让众多乡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灵活就业,助力当地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工坊培训群众500人次,有58人进入工坊稳定就业。
酉阳县酉州苗绣非遗工坊于2019年建成。该工坊依托重庆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酉州苗绣,通过系统培养、合理分工、市场运作及合作创新等方式,开展非遗技能培训600余人次,带动370余名群众就业增收,年订单数近5.7万笔,收入达860万元,成为了乡村振兴示范项目。
非遗工坊是一个汇聚各方力量的平台。市文化旅游委相关处室负责人说,2018年以来,在山东省的大力支持下,重庆市文化旅游、人力社保、乡村振兴等多个部门通力合作,聚焦乡村群众就近就业增收,开展非遗技艺培训150期以上,建成非遗工坊67家,参与人数达8000人次,培育了更多的乡村工匠和新农村手艺人,非遗工坊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重庆市文化旅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