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有序推进实现“双碳”目标 让绿色成为重庆最动人的色彩
来源:重庆日报  |  2022-01-21 09:32:40

重庆:科学有序推进实现“双碳”目标 让绿色成为重庆最动人的色彩

张果 (受访者供图)

重庆:科学有序推进实现“双碳”目标 让绿色成为重庆最动人的色彩

李卫东 (受访者供图)

重庆:科学有序推进实现“双碳”目标 让绿色成为重庆最动人的色彩

黄海 记者 罗芸 摄/视觉重庆

重庆:科学有序推进实现“双碳”目标 让绿色成为重庆最动人的色彩

陈泳霖 记者 罗芸 摄/视觉重庆

  主持人:

  重庆日报记者 罗芸 张莎

  访谈嘉宾:

  张果 市人大代表、奉节县委书记

  李卫东 市人大代表、巫溪县委书记

  黄海 市政协委员、市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中心主任

  陈泳霖 市政协委员、市生态环境局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处副处长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让绿色成为重庆最动人的色彩。

  我市如何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两会期间,部分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就此提出看法与建议。

  站好“奉节岗哨” 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重庆日报:奉节地处三峡库区,保护长江母亲河责任重大。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奉节将如何进一步守护好“一江碧水、两岸青山”?

  张果:近年来,奉节切实肩负起守护“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历史重任,着力站好保护长江母亲河的“奉节岗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境内“一江五河”总体水质连续6年稳定达标,国考断面水质均达Ⅱ类以上;空气质量优良率逐年提升,2021年达95.9%;森林覆盖率达63.04%。

  作为全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试点区县,奉节将坚决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全面落实河长制,启动无废城市建设,着力打造静脉产业园。

  作为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长江三峡生态屏障区、全国重要淡水资源储备库,奉节将继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格落实林长制,大力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绿满夔州·花漾奉节”工程,推进森林数量、质量“双提升”;扎实做好城乡污水处理和面源污染防治,持续抓好长江十年禁渔;探索推行田长制,加强耕地保护。

  作为生态资源富集的区县,奉节将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充分利用“双碳”政策红利,探索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等市场化交易,加大生态产品开发及供给力度,让群众享受更多“绿色福利”;加快推进“风光水储”清洁能源一体化发展,打造200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建设渝东北清洁能源基地;持续巩固10.08平方公里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深入推进垃圾分类,营造“全民低碳”良好氛围。

  厚植生态底色 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重庆日报:绿色资源是巫溪重要的“财富”。下一步巫溪将从哪些方面入手,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李卫东:大宁河是巫溪的“母亲河”,也是长江北岸一级支流。守护好“一江碧水、两岸青山”,既是巫溪的责任,也事关巫溪长远发展。近年来,巫溪森林覆盖率、水质达标率、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稳居全市前茅,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市前列。

  生态,是巫溪最厚家底和最亮名片,也是巫溪最大的后发优势。未来,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发力,把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筑得更牢。

  持续巩固提升生态环境品质,让绿水长流、青山常在。通过深入落实河长制,统筹抓好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等工作;全面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管,接续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加强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推行林长制,深入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加强国家储备林建设,稳步提高森林覆盖率。

  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蓝天白云、群星闪烁成为常态。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突出抓好扬尘、废气等污染防控,推动空气质量持续向好;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确保国控市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严控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土壤管控修复。

  全力扩大碳排放交易规模,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森林城市、“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推进天保工程 为重庆增绿护绿

  重庆日报: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以来,我市森林资源从数量到质量都不断提升。未来我市将重点采取哪些措施,为重庆增绿护绿?

  黄海:天保工程可从根本上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十年来,我市森林面积从5208万亩增加到6742万亩,森林覆盖率从42.1%提高到54.5%。据测算,工程区天然林公益林汇碳释氧及净化大气服务价值量平均每年达590亿元,水源涵养服务价值量平均每年达1315亿元,是名符其实的“绿色宝库”。去年,全市花卉苗木、木竹加工、森林康养、中药材等林业产业蓬勃发展,总产值超过1600亿元,经济效益显著。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同时,我们在原来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持续选聘生态护林员2万余人,同步实现了社会效益。

  俗话说“十年树木”,天保工程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生态工程。下一步,我市将采取以下三项重点措施,为重庆增绿护绿。

  一是管护好以天然林和公益林为主的森林资源。以“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为抓手,大力保护森林资源存量、做实生态修复增量、提升森林生态质量。二是加强信息化巡护体系建设。利用好天保工程巡护智能平台、网格化巡护区域,提高巡护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为实施林长制夯实基础。三是探索差异化生态补偿。根据生态区位、生态价值,探索天然林和公益林差异化生态补偿,引入市场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主体积极参与生态补偿,探索生态价值实现路径。

  聚焦“双碳”目标 持续推进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重庆日报: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双碳”成为社会热词。下一步,我市将如何推进“双碳”目标实现?

  陈泳霖:近年来,重庆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取得新成效。重庆积极运用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措施,驱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高至19.1%、25.0%。同时,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全市建成绿色工厂115家、绿色园区10个,园区工业集中度达到84%左右。积极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19.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五年累计下降21.9%,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9.3%。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以“双碳”为总抓手,持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方面,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方面,深化绿色创新驱动,落实生态环境准入规定,提高存量企业资源环境绩效;“双碳”行动方面,制定碳排放碳达峰行动方案,建设低碳发展示范城市,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区域发展方面,推动“一区两群”绿色发展,推动主城都市区高品质生活宜居区建设,推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文旅融合发展;科技创新助力环保产业发展方面,强化重难点领域的技术攻关,推进环境治理的模式创新和重大项目示范,实施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环保产业规范发展。

  数据>>>

  重庆“绿色”数字

  (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

  6742万亩

  我市森林面积达6742万亩,森林覆盖率已达54.5%,森林蓄积量增加到2.5亿立方米

  326天

  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累计为326天,评价空气质量六项指标全部达标

  100%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为100%

  5.3万余辆

  全市新增新能源汽车5.3万余辆,淘汰老旧车8.9万余辆

  2500余座

  全市累计建成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500余座

  (数据来源:市林业局,市生态环境局)

  案例>>>

  企业减少碳排放 节能还获贷

  “实在没有想到,节能减排措施不仅节省了成本,减少的碳排放额还能作为质押担保物,获得贷款!”1月17日,重庆三五三三印染服装总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文伟告诉记者,去年公司获得了45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其质押担保标的物中,就包括公司拥有的10万吨碳排放配额。

  2014年,该公司为节省成本,将两个燃煤锅炉更换为环保节能的天然气锅炉。去年,公司因流动资金紧张,需要向银行贷款。然而,经第三方专业机构核查,2014年至2019年间,该公司累计结余13万吨碳排放配额,这不但让公司成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的“香饽饽”,也得到了银行的“青睐”。

  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市正在加紧制定碳达峰碳中和“1+2+6+N”政策体系,已组建了全国首家区域性气候投融资产业促进中心,上线全国首个集碳履约、碳中和、碳普惠为一体的“碳惠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常态化推动“两山”价值转化。其中,碳排放额也成为质押担保的标的物之一。

  “按照重庆碳排放权交易现行价格估值,10万吨碳排放额约价值400余万元。”重庆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结合其它质押担保标的物,银行向李文伟所在公司提供了4500万元的流动资金贷款,这也是重庆银行第一笔碳排放权质押融资业务。

  据了解,截至去年底,我市企业自主实施工程减碳项目已有50余个,减碳效益约800万吨/年;全市碳配额累计成交量、成交总额分别为2791万吨、5.14亿元。

  石头缝中种桃树 增绿又增收

  1月17日下午,阳光正暖。武隆区火炉镇筏子村,村支书申建忠正在给村民传授修枝等冬季管护知识。“认真种,石头缝中间开出桃花,大家绿化、增收两不误!”申建忠说。

  作为当地石漠化治理的一项举措,筏子村近年来种植桃树6000余亩。仅卖脆桃一项,每亩桃林就能带来近万元收入。

  筏子村“三分土七分岩”,是武隆石漠化较集中的区域——最严重时,全村8000亩耕地中近半石漠化。以前,村民们在石头缝里种粮,每年要辛勤地翻耕好几次。但越翻耕,水土流失越严重,收成也越差。

  1996年,申建忠返乡种桃树。果树专业出身的他探索出在石漠化土地上种果树的整套技术,还培育出新品种“仙女脆1号”,收入不错。如今,他已是当地的“桃专家”。

  看到在石头缝里栽桃树有钱赚,村民纷纷跟进。村民左小兵过去在外务工,一年奔波到头却挣不到几个钱。听说种桃树有“甜头”后,左小兵在自家10亩“石头地”里种植了近千株桃树。“有了新技术,不用反复翻耕地,劳动强度大大减轻了。”说起桃林,左小兵乐得合不拢嘴,“我们这里靠近仙女山景区,每年桃树开花和摘果的时候,来耍的游客多得打堆呢。”

  大片的桃林不仅让原来“石头打堆”的土地有了较好效益,也引来不少游客。目前,该村已成立合作社,辐射8个村,种植脆桃面积超过1.1万亩,其中约1/3是过去的石漠化区域。

编辑:付意菲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