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干净整洁到美丽宜居 从全面推开到整体提升 重庆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质升级
永川区黄瓜山,游客们在人居环境整治后的乡村步道上散步,享受冬日暖阳。(摄于十一月二十五日) 记者 万难 摄\视觉重庆
12月5日,星期天。上午10点过,冬日暖阳从云雾中探出头来,将阳光洒向巴南区圣灯山镇滩子口村。白墙灰瓦的民居、幽静整洁的院落、潺潺流动的溪水、色彩斑斓的山峰,仿佛在泼墨山水画中渐次展开,引来一波波游客打卡。
得益于2018年来全市实施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以下简称三年行动),在重庆,像滩子口村一样的美丽乡村越来越多,她们由过去的“脏乱差”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蝶变。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明确到2025年,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进步。
去年底,重庆在完成7929个行政村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后,制定了《重庆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五年行动),明确提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向自然村(组)延伸;一类区三档村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基本普及;农村基础设施布局更加优化,村容村貌进一步提升等,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质升级。
垃圾治理
分类减量提高资源利用率
“想不到瓶瓶罐罐投进‘小黄狗’,还能微信返现。”九龙坡区西彭镇村民周红梅近日将积攒了大半个月的可回收垃圾丢进“小黄狗”后,不到30秒微信钱包里就收到了10多元钱。如今只要没事,她都会到村里转悠,向邻居讲解垃圾分类的好处。
“小黄狗”名叫垃圾智能回收储蓄柜,是去年九龙坡一家环保公司在西彭镇城西家园设立的垃圾回收点,通过回收部分垃圾变废为宝。
“小黄狗”储蓄柜只是我市激发农民群众参与垃圾分类的一种办法。据介绍,目前,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建立了“户集、村收、乡镇清运、区域处理”四级农村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同时,全市7900多个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有效治理率达99%,全市垃圾分类示范村创建达40%以上。
“我们调研发现,很多生活垃圾没能实现源头减量,就地转化成资源。”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五年行动方案,全市进一步将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设施向自然村(组)延伸,每个乡镇将建成1-2座垃圾转运站,合理配置垃圾收运车辆等配套设施,到2025年年底全市农村地区基本实现行政村、自然村(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设施全覆盖。同时,全市50%的行政村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示范,农民通过开展垃圾分类实现源头减量,提高农村废弃物资源利用率。
农村改厕
注重实效做到改一户成一户
近日,记者来到奉节县云雾乡屏峰村六组村民刘金培家,看到他家的冲水式厕所干净整洁,墙壁四周贴满白色瓷砖。“改厕后安逸多了!”刘金培高兴地说。
村支书陈建华说,屏峰村近年启动实施农村改厕,去年底全村281户完成改厕,但由于地处高寒山区,管网冻裂破损的情况时有发生。通过摸排,村里发现7户农民的户厕存在问题,目前都已整改完毕。
近年来,全市把推进“厕所革命”放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优先位置,三年行动实施以来,全市完成农户改厕112.2万户,新建农村公厕3318座,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3.9%以上。
按照五年行动方案,“十四五”期间,全市将充分考虑自然地理条件、风俗生活习惯和群众意愿,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同时,进一步完善农村户厕规划、设计、建设、粪污处理、维护管理以及加强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切实提高改厕技术水平,真正做到改一户成一户,力争到2025年,全市一类区三档村基本普及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新建1000座农村公共厕所,让“方便”的事更方便。
提质升级
环境整治从点到线再到扩展成面
2018年,圣灯山镇将滩子口村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进行集中打造。通过三年整治,滩子口村100余户农户门前的院坝不仅得到了硬化美化,房前屋后的边沟也得到清理,亮化工程让公路沿线装上了路灯,村民出行方便了,村容村貌也变得干净漂亮。
今年,圣灯山镇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由示范村向11个行政村拓展,结合打造康养旅游小镇的契机,以6.8公里的圣灯路沿线的滩子口村、大沟村、沿滩村、西河村为重点,进行农房外立面改造、污水管网治理,“蜘蛛网”“蓝棚顶”治理等连片连面集中整治。
“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入到从干净整洁到美丽宜居,从全面推开到整体提升的新阶段,因此我们决定通过示范引领,串点成片,连片扩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成片整治。”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结合实际,合理划片,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到2025年力争每个区县建成1-2个成片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片和1000个宜居村庄。(重庆日报记者 赵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