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照射下的广阳岛高粱地和农家小院生机勃勃,美不胜收。(重庆日报资料图片)特约摄影 钟志兵/视觉重庆
九龙坡区凌江园,居民在利用坡坎崖分层次打造的绿化区和体育运动区休闲。(重庆日报资料图片)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2月19日,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佛图关、一号桥、两路口、黄花园大桥北等地段花开正艳。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5月9日,缙云山腾龙垭观景台,游客登上林上阁一览嘉陵江北碚段八桥叠翠的别样美景,腾龙垭生态修复工程于今年初正式开放。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奔涌的江水、盛开的粉黛……10月8日,刚开园不久的江北区江北嘴江滩公园,不少游客在亲水道上散步。江滩公园是我市“两江四岸”核心区(长嘉汇大景区)重点岸线治理提升项目,公园沿江修建、绿意盎然,尽显重庆山城、江城之独特。
主城都市区是重庆山城、江城特色最为明显的区域,具有独特城市形态和卓越生态禀赋。近年来,我市通过推进空间格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用城市哲学、城市美学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品质,让绿色成为重庆主城都市区城市发展的最美底色。
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城市空间格局中守护绿色底蕴
10月的北碚,缙云山层峦叠嶂,山色斑斓。
水色如碧的黛湖上,一叶竹筏悠然而至,清漂员文亮正在清理水面的落叶、树枝。文亮是北碚区澄江镇一名普通农民,祖祖辈辈生活在缙云山。近年来,北碚区以缙云山综合整治为契机,在对缙云山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同时,挖掘和提升缙云山脉整体生态品质和生态价值,有效复苏了其原有的“绿肺”和天然屏障功能,北碚还依托缙云山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特色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经过生态修复的黛湖成为网红打卡点,文亮等村民也加入了生态保护的行列。
缙云山的变化,只是重庆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城市和生态系统融为一体的探索之一。
2018年10月,重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工程试点获批,试点区域为“一岛”“两江”“三谷”“四山”(即:广阳岛,长江、嘉陵江,中心城区西部槽谷、中部宽谷、东部槽谷,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包括了整个重庆中心城区。
如何在城市空间格局中守住绿色底蕴?
广阳岛是长江上游面积最大的江心绿岛,曾一度因频繁的人类活动和大规模开发,导致局部生态环境被破坏。2017年8月,我市提出把广阳岛打造成为“长江风景眼、重庆生态岛”,对广阳岛进行全岛生态修复。广阳岛的修复以“留水—固土”为切入点,结合“护山、理水、营林、疏田、清湖、丰草”六大策略,呈现出山青、水秀、林美、田良、湖净、草绿的美景。今年初,广阳岛入选全国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名单。
峭壁悬崖下,是一口口碧水幽潭,阳光下,湖水色彩斑斓而深邃……国庆假期,位于渝北区石船镇的铜锣山矿山公园游人如织。铜锣山曾是渝北最大的石灰岩矿区,数十年的开采留下40余个巨大矿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渝北区关停铜锣山石灰岩矿区后,实施消除安全隐患、植绿覆盖裸土、保护坑中水体等生态修复工程,打造铜锣山矿山公园。通过生态修复的矿山不仅恢复了生态本底,也迎来了大批游客。
青山更绿,碧水长清。重庆通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极大地提升了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同时,通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了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市生态环境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1—8月,我市长江干流水质优良比例为100%,纳入国家考核的74个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比例为97.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17天,未出现重度污染天气。
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
增强经济“绿色含金量”
绿色产业是推动主城都市区绿色化发展的关键支撑。如何用好重庆的制造业优势,增强经济的“绿色含金量”?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能耗“双控”要求,是全面提升制造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必由之路。目前,重庆正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统筹工业、建筑、交通等行业绿色低碳导向,强化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统筹管理。数据显示,2020年,重庆万元GDP能耗较2015年下降15%以上,保持逐年下降3个百分点的良好态势。
“针对高耗能、高排放的‘两高’项目,我们严把环境准入关,在全国率先开展将碳排放评价内容纳入环评的试点工作。”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环评融合碳评工作重点围绕钢铁、火电(含热电)、建材、有色、化工(含石化)5个“两高”行业和全市所有产业园区开展,建设项目和行业规划、园区规划环评中均引入碳排放评价,从政策层面引导各区县加快发展能耗低、污染少的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批制造业企业也实施“绿色转型”。在传统印象里,玻璃制品企业往往被贴上“高耗能、高污染”的标签,但记者在福耀集团重庆万盛浮法玻璃有限公司的厂房里,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情景。生产玻璃需要融化白云石、石灰石等配料,该公司通过产品工艺配方的调节,将生产过程中的次品、边角料回炉,使其成为合格原料,实现了废物再利用。同时,建设玻璃溶窑烟气余热发电项目,将高温烟气回收发电,不仅成功减排二氧化碳约4.6万吨、节能约1.77万吨标准煤,还解决了企业约1/4的生产用电。
在位于江津区德感工业园的重庆ABB江津涡轮增压系统有限公司智能工厂里,已经实现了生产一体化、数据信息化、物流自动化和品控可视化。该基地通过先进的Air-Bus智能化照明控制系统、雨水废水收集系统等技术管理手段,每年节省能耗30%至50%,节约水资源40%,大幅降低了工厂的能耗和污染。
绿色化发展的关键是构建绿色产业体系。重庆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一方面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一方面加快发展能耗低、污染少的新能源、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使其成为绿色发展新动能。
位于渝北区的仙桃数据谷曾经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如今密集分布着逾千家数字经济企业,形成了以长安全球软件中心、传音西部研发中心、中科创达智能汽车协同创新中心、紫光建筑云总部基地、中关村信息谷协同创新中心、中软国际云上软件园等为龙头引领的软件产业发展体系。今年1-7月,渝北区自主板块智能终端完成产值366.6亿元,同比增长149%,对全区产值增长贡献率达到43.7%。
绿色出行、绿色居住
给市民生活方式加点“绿”
要实现主城都市区绿色化发展,离不开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而提供与之匹配的绿色生活方式,则是市民参与绿色发展、践行绿色发展的主要途径。
国庆期间,璧山区推出了一系列漫展、国风、乡村艺术季等活动,前往打卡的游客达75万人次。不少游客放弃了自驾,选择了乘“云巴”出行。
外观乖萌的“云巴”由比亚迪公司自主研发,是具有100%自主知识产权的小运量轨道交通系统。它是轨道交通与汽车技术的跨界融合产品,搭载了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等多项智慧城轨“黑科技”,是绿色高效的出行方式。此外,云巴一期工程还串起了枫香湖儿童公园、东岳体育公园、秀湖汽车露营公园、秀湖公园等璧山主要城市公园,璧山区也正依托云巴轨道,打造一条与其同线的“骑行+步行”慢行系统,形成城市绿廊,穿行其间可欣赏美景、享受惬意时光。
让绿色成为城市最美底色,还需要把绿色融入百姓生活方式。日前,我市正式建立全国首个碳惠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除可供碳市场控排企业购买碳减排量外,社会公众和机关事业单位均可参与该平台。比如,社会公众可通过使用共享单车、乘坐轨道交通等绿色出行,以及在线缴费、垃圾分类等低碳行为在平台获得碳积分,享受碳普惠。机关和事业单位可通过平台购买碳减排量用于对大型会议、会展以及日常运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正负中和”。
作为绿色生活重要内容的垃圾分类,近年来已逐渐深入人心,在主城都市区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垃圾分类桶、垃圾分类智能回收点等。据了解,目前,重庆中心城区垃圾分类已覆盖114个镇街、375.4万户居民,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市共建成投运59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每日分类处置能力达2.9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中心城区实现原生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
接下来,我市将继续扎实推动垃圾分类,建设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大力推行“限塑令”、深入开展“光盘行动”等,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蔚然成风。
数说重庆绿色化发展成效>>>
水质
今年1—8月,我市长江干流水质优良比例为100%,纳入国家考核的74个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比例为97.3%
空气质量
今年1—8月,我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17天,未出现重度污染天气
能耗
2020年,重庆万元GDP能耗较2015年下降15%以上,保持逐年下降3个百分点的良好态势
垃圾分类
重庆中心城区垃圾分类已覆盖114个镇街、375.4万户居民,基本实现全覆盖
龙丹梅 整理
案例>>>
做完这道生态“加减法”
缙云山生态红利凸显
“拆了违建的房间,生意倒更好了。”10月8日,北碚区澄江镇缙云村二组居民李登国向记者感叹。
58岁的李登国是缙云山土生土长的居民,过去他在缙云山上开农家乐,缙云山开展综合整治后,其农家乐因超面积违建被拆除了一部分,他一度想不通。但现在,虽然农家乐规模小了,但缙云山的生态好了,游客更多了,他的生意反而更好了。
2018年6月,我市启动缙云山综合整治,作为主战场的北碚区全面实施围绕缙云山综合整治的“铁腕治山行动”,一方面对缙云山生态承载量做“减法”,拆除多年违建,实施生态搬迁;一方面对生态涵养功能做“加法”,修复自然生态。经过拆除违建、生态搬迁、复耕复绿后的缙云山,生态“颜值”正变成经济“产值”,绿水青山逐渐成为老百姓的致富“靠山”。
李登国农家乐小院内违建的餐厅,便消失在缙云山的生态“减法”中。
山上的违建一一被拆除后,北碚区依山就势,在修复自然生态过程中做起了“加法”,比如位于山腰的腾龙垭,过去居住着13户34名居民,私搭乱建、环境污染问题突出,还存在地灾隐患。在依法拆除违建,搬迁居民后,当地利用该区域上山道路的高差,将这里设计成逐级流动的泉水景观和高24.3米的开放式观景台,过去的违章搭建点变成了集森林防火与地灾整治功能于一体的观景平台,成为缙云山地标性景点。
黛湖、雨鸣涧、腾龙垭、马中咀……一批生态旅游景点相继建成,并成为市民网红打卡地。北碚区还与璧山、沙坪坝等区域协同,牵头编制全线64.52公里缙云山生态环道规划,这条环道集生态屏障、景观旅游和产业提升功能于一体,将串联起生态搬迁北泉村迁建房、澄江镇柏林村竹文化村落等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将让更多老百姓享受到缙云山综合整治带来的生态红利,目前已建成11.4公里。
访谈>>>
北碚把生态作为最大优势
四个方面发力筑牢生态屏障
“生态是北碚的最大财富、最大潜力、最大品牌。”10月8日,北碚区政府副区长刘小辉表示,北碚区将立足生态这个最大优势,将自然生态等基础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综合竞争优势,加快把北碚建设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刘小辉介绍,巴山蜀水的幽、险、雄、奇在北碚融为一体,整个城市按沟槽地形走向分布,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了城不离山、山在城中的风貌,现代城市和生态美景完美结合。近年来,北碚区依托良好生态底色,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径,主城生态屏障和“肺叶”得到有效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面提升。
目前,北碚区已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成全国首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生态文明分中心,具有北碚特色的生态治理体系基本形成。
北碚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探索主城都市区绿色化发展路径。
一是夯实绿色生态本底,持续做好缙云山综合整治“后半篇”文章,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以最大力度厚植绿色本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二是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目前,北碚区已有大数据智能化领域企业74家,占全区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4.1%,重庆市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园、市级智能传感器特色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正加快推进。在此基础上,北碚将培育壮大绿色智能企业市场主体,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以数字经济为引领,提高产业绿色化水平,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三是建设绿色生态城区,提升北碚“颜值”和“气质”,统筹城市、山水、田园、乡村等各类资源,建设山水之城、绿色之城、品质之城、人文之城、智慧之城和美丽镇村,提升城区山水颜值和人文气质。
四是健全完善绿色发展政策机制。目前,北碚正探索利用智慧化手段促进“云长”“林长”“河长”互融联动,“智慧”推动林河共治。“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我们将进一步健全完善推进绿色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为绿色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刘小辉说。(重庆日报首席记者 龙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