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联手推进产业链补链成群,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 川渝共抓产业协作“一条链”
6月4日,在四川德阳举行的成渝地区八方协同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大会上,来自四川成都、德阳以及重庆渝北、江北等8个市、区发布《合作宣言》,将聚焦强链条、育集群、建体系、促合作,共建成渝地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川渝8个市、区协同共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是川渝两地产业协作的举措之一。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关键,加强两地制造业协作则是重中之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启动以来,川渝两地产业协作之路不断走深走实,共抓产业协作“一条链”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两地共识。
优势产业强强联合
孕育出一揽子产业合作协议
6月7日,重庆荣昌区安富镇一幢三层楼的厂房,2000平方米的车间内,120多名工人正在加紧生产婴儿车布套、毛绒玩具等产品。
这个车间是四川隆昌好贝思婴童用品有限公司的“卫星工厂”。“订单排满了,生产线忙不过来,所以在重庆设立卫星工厂,可以一解燃眉之急。”该公司负责人说。
川渝合作,产业担纲,协作先行,两地企业之间自发的密切合作,源自两地政府部门协同布局。
2020年4月30日,四川省经信厅、重庆市经信委在成都召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专项工作组(制造业)第一次会议暨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成立制造业协同发展专项工作组,并设立工业互联网、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合作园区、消费品首批6个工作专班。
由此,奏响了川渝两地产业协作“协奏曲”——
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园区建设的通知》,签订《成渝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战略合作协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工业设计产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启动以来,川渝两地围绕产业协作达成了一揽子合作协议,特别是围绕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两地共同优势产业进行“强强联合”,共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川渝两地通过加强产业协作,带动了两地企业共同发展。”重庆市经信委负责人说,在2020年,两地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8万亿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该负责人表示,“十四五”川渝将从强化规划衔接实施,协同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川渝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等多个方面推动两地深化合作,强化川渝产业协同发展,联手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
联合绘制“施工图”
携手推动汽车和电子两大支柱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产业协作,围绕重点产业进行补链、强链是关键。为此,川渝两地聚焦汽车和电子信息这两个共同的优势产业“做文章”。
5月底,在永川区举行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审议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
由川渝两地经信部门联合编制的这两个《方案》,为两地的两大产业协作发展绘制了“施工图”。
“到2025年,川渝两地汽车产业产量达到300万辆、产值达到6000亿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建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研发、制造、应用基地。”围绕汽车产业发展,川渝共同定下这样的目标。
接下来,两地汽车产业将通过“串珠成链”,推动一揽子合作,包括壮大产业链、打造生态链、完善供应链、协同创新链、突破行业链、提升价值链等。
“川渝经信部门将牵头携手川渝多个部门,共同在汽车产业中开展一系列合作,做强‘长板’补齐‘短板’。”两地经信部门负责人均表示,这些合作内容包括共同建设示范应用场景,营造领先产业生态;共同加快完善供应链条,增强两地协作配套;共同提升研发创新能力,联动加快技术突破;共同壮大整体产业规模,扩大集群发展优势等。
在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川渝也有“大动作”。
今年4月,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获工信部批复;在更早之前,四川、重庆同时被确定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这些国家层面的政策利好,为成渝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而且近年来,四川通过“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强配套”,重庆通过建设“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两地电子产业生态圈都已成型——2020年,两地电子信息产业营收规模达到2.1万亿元,一大批电子信息龙头企业纷纷布局川渝,双方电子信息产业链、供应链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川渝两地经信部门负责人表示,两地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发展,将围绕做大总量、做强链条、提质增效三个方面,推动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计划到2025年,川渝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将超过3万亿元,带动产业区域配套能力大幅提高,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高效分工协同发展
川渝企业呈现良性互动融合发展新趋势
围绕推进产业协作和补链成群,川渝两地企业已积极行动起来,广泛开展“互采互供”,共同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九龙坡西彭工业园区,重庆戴卡捷力轮毂制造有限公司(下称戴卡捷力)车间,三条自动化生产线正加紧生产,通过熔炼、铸造、热处理等一道道工序后,一批批被打磨得锃亮的轮毂不断下线。
据介绍,每年约有1000万件轮毂从这里生产下线,被运往全国多个汽车整车企业,特别是空间距离最近的重庆本地及四川车企。
“我们的产品基本覆盖了四川所有整车企业,占到四川轮毂市场份额两成多。”戴卡捷力董事长曾平称,接下来川渝两地整车企业仍是该公司主要目标市场,其中四川市场将是深耕的重点。
正是在供应采购环节形成相互补充、你来我往,让一批川渝企业实现了高效分工、共同发展。
有别于戴卡捷力向四川进行“产品输出”,位于璧山的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青山工业),则是向川企进行零部件采购,形成“产品输入”。
青山工业副总经理马雄介绍,该公司专注汽车传动系统研发,其供应链体系主要集中在川渝两地,在生产自动变速器所需的300多个零部件里,有70%的供给都来自川渝。
“我们向四川采购的零部件包括变速器箱体、差速器壳体等,随着两地合作越发紧密,这两年采购量增长也特别快。”马雄称,今年来又有两家川企加入青山工业的供应链体系。
目前,川渝两地还有不少企业在产业配套、人才合作等多个领域展开合作。比如在本地龙头企业中,长安汽车在川渝地区有270多个供应商和99家经销商,其中四川地区经销商有62家;小康集团在四川地区的配套企业共37家,去年采购金总额达13亿元。
川渝工业园区的协作互动同样有序进行。今年5月,首批20个川渝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正式授牌,来自德阳、江津等20个川渝市、区的产业园区榜上有名。川渝工业两地将在功能共建、产业共建、产业配套等多个领域进行合作,筑牢两地产业协作平台载体。(重庆日报记者 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