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山
王书瑞(受访者供图)
李洁(受访者供图)
滕宏伟
周旭
主持记者:吴刚
访谈嘉宾:
市经信委主任 陈金山
北碚区委书记 周旭
永川区委书记 滕宏伟
两江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李洁
重庆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王书瑞
核心提示
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强调,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挥重点企业创新引领支撑作用,引进培育科技型企业,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努力打造创新创造的生力军。
创新活动中,企业为什么处在“C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政府部门该发挥怎样的推动作用?近日,重庆日报邀请相关部门、区县、开发区负责人做客重报圆桌会进行探讨。
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协同攻关
2019年我市规模工业企业研发投入335.9亿元,占全市研发经费的71.5%,下一步我市还要进一步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
重庆日报:政府和企业在创新中分别扮演何种角色,为什么要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政府如何推动企业强化创新主体地位?
陈金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才能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因此,政府应更好发挥引导和保障的作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从全球看,2019年全球研发投入前2500家企业研发投入,约占全球研发总支出60%以上。从全国看,2019年规模工业企业研发投入13971亿元,占全国研发经费63.1%。从全市看,2019年我市规模工业企业研发投入335.9亿元,占全市研发经费的71.5%。
因此,下一步我市还要进一步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推动企业成为产业创新的主力军。一是推进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针对我市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和33条产业链的技术短板,系统梳理形成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清单,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推动产学研协同攻关,分行业成立产业创新联盟,加快实现重点领域技术突破。
二是建设一批研发创新平台。深入推进《规模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倍增计划》,推动区县普遍建立企业研发机构管理体系,指导企业强化内设研发机构建设;开展企业技术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等市级及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认定,推动企业研发机构上档升级。
三是推进一批重点新产品研发。调动市、区县、企业的力量,每年滚动推进100个市级重点新产品、200个区县级重点新产品开发,推进新产品应用场景建设和示范推广。
四是推进一批创新型企业领跑。集合政策和资金,在制造业中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建成一批创新的“领头羊”和中坚力量。
五是推动一批特色园区创新生态提升。推动园区围绕特色产业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科技服务业培育,打造特色园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六是出台一批更精准的创新支持政策。立足产业创新与时俱进的需求和实际,不断调整和出台定向精准的支持政策,以与产业创新发展的格局和趋势相匹配。
企业成立研发机构
重庆高新区最高奖励两千万元
对新认定的国家、市级研发机构分别最高奖励2000万元、200万元,给予企业研发投入补贴最高可达500万元。
重庆日报:科学城是重庆主城向西发展桥头堡,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阵地,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重庆高新区有哪些经验做法?
王书瑞:在培育优质创新主体方面,我们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建立企业认定标准和流程,形成企业阶梯式发展路径,启动2021年首批高成长性科技企业认定,常态化开展科技型企业入库,壮大大中小科技企业群落。
在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方面,重庆高新区充分利用财政资金与政策杠杆,撬动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投入。对新认定的国家、市级研发机构分别最高奖励2000万元、200万元,给予企业研发投入补贴最高可达500万元。
在搭建多层次的创新平台方面,我们推进中国自然人群资源库重庆中心、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超瞬态物质科学实验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院所落户。进一步强化在渝高校院所项目论证研究,纳入高新区后续推进计划共41个,已签约16个。
在搭建企业育成空间方面,我们策划建设大学城信息技术和数字文创产业、西永集成电路、科学谷前沿科技、金凤生物医药、凤栖湖智能制造等5大专业孵化集群,“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加快完善。
在优化企业创新服务方面,我们开通绿色兑付通道,给予企业全生命周期精准扶持。建立“市区上下联动、部门左右协同、校地内外互动”工作机制,大力引进高端研发平台、攻关核心技术为企业注入新动力。深入科技企业大调研,走访企业5000余家,“面对面”剖析、“一对一”帮扶,创新“线上线下”政策培训会方式。
在完善企业发展平台方面,我们编制并印发《“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方案2021-2023年》,利用中国科协、市科协资源平台,引入海归科技创业项目37个、海外高层次人才29人。线上金融平台、双创孵化服务平台、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共享服务平台等建成投用。
将资金、技术、市场需求有机结合
建产业创新联合体促企业转型
通过“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定向招聘核心人才、属地组建基础团队”模式,加大高端科技创新人才聚集力度。
重庆日报:在培育高新企业方面,两江新区近年来成效明显。两江新区是怎么做的,尤其是如何通过搭建创新平台和引进科技人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
李洁:在创新平台搭建上,我们一是建设产业创新联合体。通过以协同创新区为纽带,整合签约落地的35家院所和重庆的企业,成立相关产业创新联合体,将资金、技术、市场需求有机结合,以促进企业的转型和产业化孵化新兴产业。
二是建设研发共享服务平台。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搭建仪器设备、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共享服务平台,以市场化方式运营共享服务平台,提升科研仪器设备的有效使用和价值性,保证区域企业创新发展需求。
三是通过产业场景应用孵化创新产业。通过建设车路协同先导区和智慧城市,以产业场景和协同创新区内应用场景先行先试的优势,为技术和项目提供场景应用、实验场地,以集聚产业。
在人才引进上,一是创新人才引进模式。通过“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定向招聘核心人才、属地组建基础团队”模式,加大高端科技创新人才聚集力度,截至目前已聚集创新人才1000余人。
二是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加强本土人才的发掘和培养,着力构建完备的人才梯次结构,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
三是打造一流人才环境。紧扣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目标,注重人产城景融合,统筹科研、生活、产业、休闲功能,加快推动高端人才国际社区、公共配套、交通路网和生态环境等高品质科创空间配套项目加速建设。
四是推动机制体制创新。成立明月湖协同创新研究院,进行国有企业机制体制改革,引领科技创新发展。明月湖协同创新研究院公司作为国有创新平台机制体制创新试点,在公司经营权、投资权、人事管理权等方面进行授权放权;以市场化薪酬和多种灵活用工方式招聘员工引进专业的人才。
盘活既有资源打造创新外部环境
加快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
永川高标准规划了一个30平方公里、承载人口30万人的科技生态城,创新产业、创新资源、创新要素都将在这里集中布局。
重庆日报:永川是全市唯一同时拥有国家高新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3块“金字招牌”的区县,也是全市唯一的“科创中国”首批试点城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永川有何经验,下一步有何打算?
滕宏伟:主要是盘活既有资源和优势,竭尽全力为企业打造创新的外部环境,突出永川特色,加快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
创新载体方面,我们高标准规划了一个30平方公里、承载人口30万人的科技生态城,强化高端资源要素配置,全力打造永川高新区核心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平台、西部智慧产业新高地、“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新支点、山水园林城市新典范。永川的创新产业、创新资源、创新要素都将在这里集中布局。
永川有全市单体规模最大的大数据产业园,目前已建成产业楼宇70万平方米,累计入驻百度、阿里巴巴、携程等企业392家,从业人员超过1.7万人,去年实现产值282亿元。构建形成了服务外包、软件信息、数据处理、数字内容和电子商务等五大产业布局。
创新离不开人才。人才,正是永川最重要的优势之一。我们拥有17所职业院校、14.4万职教学生,重庆智能工程职业学院暨华为(永川)联合技术创新中心一年建成投用并招生。环文理学院创新生态圈,累计入驻研究机构、科技企业、创新团队809家,聚集大数据、智能制造、新文创领域创新创业人才800余人。
与此同时,永川还牵头成立大数据产业人才联盟,已汇集全国各地高等院校85所、企业301家,每年可培育输送3万名大数据产业人才,以人才为支撑加快打造1000亿级数字经济集聚区。
此外,永川雄厚的工业基础,为企业创新构建了多个完备的产业集群。我们依托6个百亿级企业,加快形成“一城七园”的发展格局,推动技术创新有主体、有依托、有需求。
市级科技型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打造科技企业完整培育链条
高水平建设环西南大学创新生态圈,整合形成创新创业空间约44万平方米,汇聚了科技型企业及研发团队520余个。
重庆日报:北碚是全市唯一的民营经济综合改革示范区,企业创新活跃。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方面,北碚积累了哪些经验?下一步有何打算?
周旭:一是抓导向引领。我们把大数据智能化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方向,抢先布局发展工业互联网,激发工业互联网对制造业的赋能作用。加快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园建设,成功引进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重庆分院和重庆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重庆)、2个行业二级节点落地运行,集聚了知名企业20余家,累计“上云上平台”企业5331家。
二是抓主体培育。我们实施科技企业成长“育苗造林”工程和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出台破解“创新难”问题专项工作方案、科技创新券实施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打造市级科技型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完整培育链条。
三是抓载体建设。优化大学周边创新生态环境,高水平建设环西南大学创新生态圈,组建西南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整合形成创新创业空间约44万平方米,推动形成布局科学、特色鲜明、整体协同的创新创业创造空间体系,汇聚了科技型企业及研发团队520余个。
四是抓人才汇聚。人才是创新的根基,企业家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为此,我们着眼人才引进、人才发展、人才关怀,出台“碚有引力”产业聚才计划、“缙云英才”支持计划等一系列相关政策,不断健全完善“引、育、留”人才政策体系。
下一步,我们主要从强主体、建平台、优环境三个方面着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支撑引领北碚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我们将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抓好规上企业创新全覆盖,鼓励和引导本土高新技术企业加强核心技术攻关,专注行业细分领域做精做强,培育壮大创新型领军企业队伍。
二是加强平台载体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规划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碚园区,面向全球征集城市设计方案,加快推进重庆市传感器特色产业基地2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及企业孵化楼建设。
三是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细化完善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健全政策服务兑现机制,加大政策宣传解读,主动上门、精准推送,确保各类惠企利企政策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重庆日报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