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生态 铁腕治山精心护岛
来源:重庆日报  |  2021-01-05 09:06:33

  原标题:修复生态 铁腕治山精心护岛

修复生态 铁腕治山精心护岛

  北碚区缙云山。(摄于2019年9月12日)  特约摄影 秦廷富/视觉重庆

  关键词 生态

  “‘水中彩林’实在是太漂亮了。”2020年12月28日,在万州区大周镇的长江库岸边,生长于水面下的中山杉坚立挺拔,开始发黄变红的树冠露出水面。昔日库区的消落带“疮疤”,摇身一变成为库岸风景带,不少市民特意驱车赶来,一睹“十里景观长廊”美景。

  近年来,重庆深入贯彻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认真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不断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长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正成为重庆新的城市名片。

  聚焦突出环境问题整改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缙云山深处,黛湖碧绿如画,音乐声里,经常有老年人在此跳舞。自2020年5月黛湖景区对外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市民来此观光游玩。“现在风景好,环境美,在这里跳舞安逸。”一位跳舞的老人告诉记者,就在前些年,黛湖湖面上还到处漂浮着垃圾,湖水也是黑褐色的。

  缙云山是重庆主城都市区的生态绿肺。因紧邻城区、多头管理、发展受限等影响,缙云山保护区内村民一度“靠山吃山”,农家乐无序粗放发展,私搭乱建、违规经营“蚕食”林地。

  2018年6月,重庆打响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开始“铁腕治山”,在拆除保护区内违法建筑、科学系统修复生态的同时,创新推进生态搬迁,有序发展生态产业,走出了一条“保生态”与“保民生”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近年来,我市聚焦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改,将源头治理作为生态保护的重中之重。一方面,以缙云山整治为契机,大力开展自然保护地大排查大整治。另一方面,大力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市累计建成95个工业集聚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累计建成城乡污水处理设施2600余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建制乡镇污水处理厂实现全覆盖。

  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使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支流全面消除劣Ⅴ类水质断面,48段城市黑臭水体消除黑臭,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为优。2020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3天,“重庆蓝”成为市民生活中的常态。

  针对长江鱼类资源急剧减少的现状,我市还全面启动实施长江常年禁捕,吹响了加快长江鱼类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的“集结号”。自2020年1月1日零时起,我市对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实行全面禁捕,禁止生产性捕捞;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我市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以及其他重点水域实行全年全面禁捕,让长江更好地休养生息。

  “现在‘上岸’了,其实是一个好事。”说起禁渔退捕,江北区退捕渔民宋彬虽有一丝不舍,却很坦然。他说,过去一天能捕几十斤鱼,后来一天只有几斤鱼,长江确实该休息休息了。“现在我‘上岸’开起了鱼馆,生活一样过得很好,就希望长江这条‘母亲河’能尽快好起来。”宋彬说。

  加强生态系统修复

  生态品质大幅提升

  广阳岛,位于重庆铜锣山、明月山之间,是长江上游第一大岛屿,全岛江水环抱,白鹭栖息,是重庆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资源。

  走进如今的广阳岛,“长江风景眼、重庆生态岛”雏形已显,岛上美丽风景一个接一个。“田园风光”“江南风貌”“草原风韵”“湿地景色”“运动风采”“抗战遗风”等景区不仅绿色生态,而且美得风格各异、精致迷人,成为重庆又一打卡热地。

  41岁的张永刚原来是广阳岛上坝村村民,随着长江禁渔、征地搬迁,他上了岸改了行,2019年又回到广阳岛绿色发展公司当起生态保安。在维护岛内环境治安的同时,他也见证了广阳岛的巨大变化,“现在到处鸟语花香,比以前的环境好多了。有时候还能看到灰天鹅和一些小动物出没……”

  近年来,重庆认真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通过加强生态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生态环境品质大幅提升。

  如今,乘船游长江,你就会发现,长江两岸过去的“天窗”“大字报”都不见了踪影,被绿色所覆盖。

  “这得益于我市启动的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市林业局一负责人介绍,为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我市实施了国土绿化提升行动,用三年时间完成造林1700万亩。目前,国土绿化提升行动顺利完成,重庆森林覆盖率达到52.5%。

  针对长江等大江大河两岸水土流失难治理、造林绿化水平低、生态屏障功能仍然脆弱等突出问题。我市还决定在长江等大江大河两岸,按照“三段”“四带”空间布局,打造“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范围包括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两岸以及三峡库区回水区第一层山脊线或平缓地区沿江河岸线水平推进1000米范围内,涉及28个区县。

  “力争到2030年,实施范围内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以上,在长江两岸形成‘层林叠翠、四季花漾、瓜果飘香’的自然美景与我市独特的江城江村、山镇山居风貌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新画卷。”该负责人说。

  全面推行河长制林长制

  生态文明制度日益完善

  近日,南岸区迎龙镇的镇级林长接到基层林长的巡查上报信息:有人在林地周边租用居民房屋洗涤宾馆被套等,污水容易对周边林地造成污染。镇级林长立即前往现场进行查看,在了解到这是一个“三无”作坊后,立即通知相关人员进行联合执法,将其取缔在萌芽阶段。

  自2018年我市在南岸区启动林长制试点以来,短短两年多时间,试点区县已扩大至15个,落实各级林长4885人,形成一批可复制的制度性成果和经验,林长制也从最开始的“摸着石头过河”到逐渐成熟,成为我市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创新性举措。

  在管好森林的同时,我市还全面推行了河长制,管好河流和水库等重要水资源,创新实施了“双总河长制”,即由市、区县、街镇三级党政“一把手”同时担任“双总河长”,建立了市、区县、街镇三级“双总河长”架构和市、区县、街镇、村(社区)四级河长体系。

  目前,全市分级分段设置河长共17551名,实现全市5300余条河流、3000余座水库“一河一长”全覆盖。重庆实行的“双总河长制”经验在全国进行推广。

  “完善的体制机制是推动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市发改委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不仅全面推行了河长制,率先开展林长制试点,还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稳步推进建立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排污权、碳排放权、生态地票交易机制,在全国率先推动森林覆盖率指标区县间横向交易。

  2019年,江北区就与酉阳县签订了全国首个“横向生态补偿提高森林覆盖率协议”;2020年9月,南岸区与石柱县成交9.2万亩森林面积指标,成交金额2.3亿元。截至目前,全市共有8个区县签订森林覆盖率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成交森林面积19.2万亩,交易金额4.8亿元。

  数读>>>

  52.5%

  截至2020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2.5%

  333天

  2020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3天

  17551人

  全市共设置河长17551人,实现“一河一长”全覆盖,设置林长4885人

  19.2万亩

  全市8个区县签订森林覆盖率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成交森林面积19.2万亩,交易金额4.8亿元

  数据来源:市林业局、市生态环境局

  (重庆日报记者 王翔)

编辑:胡明珠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