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重庆频道消息:近年来为有效帮扶困难群体、特殊群体,重庆市渝北区民政局坚持将社会救助兜底脱贫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按照“3+1”模式(“3”即综合运用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政策;“1”即积极动员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攻坚)精准落实各项社会救助政策,扎实推进全区脱贫攻坚任务落实。
区民政局引入社会力量开展扶贫送温暖活动 摄影 柯雨
截至目前,全区低保对象6592户10045人,特困供养4469人,临时救助875人,实现有效兜底保障。
为困难群众送出暖心大礼包
“实在太感谢了,假如没有这4万元救助金,我真不知道日子该咋过。”患有鼻咽恶性肿瘤、淋巴结继发恶性肿瘤、肝继发恶性肿瘤多种疾病缠身的辖区居民文学红,躺在病床上,向前来慰问他的渝北区宝圣湖街道的工作人员连声致谢。
据了解,现年47岁的文学红治病花去医疗费用共计122551元,其家人向宝圣南路社区申请救助。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入户了解到,她家符合民政特殊困难建档家庭的条件,并根据低保认定办法,主动将文学红本人单独纳入低保,同时为其办理了临时救助。
渝北区民政局救助科负责人称,文学红属于支出大于收入的民政建档家庭中的重病患者,这种情况可纳入民政部门建档特殊困难人员,并分户出来享受低保,再依据政策享受临时救助。这是渝北区民政局根据落实重点救助对象“分类施保”政策,向全区困难群众送上的社会救助大礼包。“社会救助大礼包”由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3个救助礼包组成。
据了解,为降低享受大礼包的救助门槛,2020年渝北区将建档立卡贫困户(含2015年以来的脱贫户)由之前的C类救助对象调整为B类救助对象。目前,渝北区临时救助已审批875人,发放临时救助金619.05万元。
除降低门槛外,渝北区还将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580元提高到62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440元提高到496元;特困供养标准由每人每月754元提高到806元。
向特殊群体提供多样化扶贫
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称,渝北区的救助范围不局限于兜底保障,而是由“兜底型救助”向“发展型救助”转变,面向残疾人、老年人、儿童等特殊群体提供产业帮扶、养老、成长陪伴、教育资助等救助服务。
产业扶贫在渝北遍地开花,群众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摄影 柯雨
西新村村民罗胜银是统景镇西新村和区民政局的帮扶对象之一。多年前,罗胜银因为事故成为四级残疾,其母亲患有高血压,两个女儿都在读书,夫妻俩的务工收入低,生活维艰。在区民政局干部、统景镇政府干部、村干部的三级帮扶下,他家申办成建档立卡贫困户,申请到政策补贴用于危房改造。其女儿争取到了1万余元高等教育、义务教育助学金,1千余元的医疗费报销。
2019年,区民政局还专门拨付58万元扶贫资金,支持西新村安装天然气管道。罗胜银家也用上了天然气,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罗胜银养殖了2000余条草鱼、鲫鱼、花鲢,2020年底上市销售,预计可增收5000余元。
据悉,针对残疾人,渝北区除了开展多样化扶贫外,还按现行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给予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补贴70元/人/月,重度一级残疾人生活补贴100元/人/月,重度二级残疾人生活补贴83.34元/人/月。截至10月底,全区享受残疾人贫困生活补贴对象为3472名,累计发放残疾人贫困生活补贴资金247.84万元;全区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对象6558名,累计发放重度护理补贴资金578.04万元。
动员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几个月前,红领巾社工当起消费扶贫推销员,为西新村16家贫困户制定了销售方案,通过微信公众号和抖音为他们“售卖”农产品,同时还为贫困户排出产业扶贫链,助其产品销售从零售走向规模化运营。仅仅4天时间,该村16户贫困户实现创收4000余元。
渝北区通过搭建电商平台帮助贫困户打开农产品销路 摄影 柯雨
据悉,为帮扶困难群众脱贫,区民政局引入社工专业机构红领巾社工在统景镇、木耳镇、兴隆镇7个农村社区开展社工扶贫服务,联合志愿者对“三留守”、残疾人、低保户、建档贫困户等困难群众,提供一对一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社会支援、邻里互助、健康维护等服务共计25000余人次。
此外,区民政局引导全区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脱贫攻坚,采用“社会扶贫”APP软件、“社会组织扶贫”QQ群等“互联网+”模式,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整合资源、动员力量、业务技术、服务专业等方面的优势为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贡献力量。截至10月底,全区社会组织累计开展各类扶贫活动118次、各类宣传活动82次,发放各类物资资金及消费扶贫共计157.69万元,帮扶救助5362人次。
为形成推进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渝北区民政局还发挥公益慈善组织力量,指导和帮助区慈善会广集善款,开展各类爱心帮扶公益活动。2020年,区慈善会救助支出共计185万余元,救助7062人次。(文 肖红光 吴光霞 编辑 胡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