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重庆频道消息:重庆“母城”、美丽渝中,地处长江、嘉陵江交汇处,两江环抱、形似半岛。全区水陆域面积23.24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20.08平方公里,辖11个街道办事处、79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66万,日均在区人口100万以上。
11月26日,由渝中区委宣传部、区委网信办开展的“留住城市底片——‘打卡’重庆传统风貌街”网络主题活动在渝中区大溪沟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朱传富的带领下,由中央驻渝媒体、市属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自媒体、区级网络媒体组成的20余家采访团,回顾渝中区历史文化,先后走进山城步道、马鞍山传统风貌街、中法学校旧址、第八步道、人和书院等地,在街巷中感受着重庆“母城”传统风貌区的前世今生。
山城步道一角 摄影 肖红光
中法学校旧址 摄影 肖红光
沈钧儒旧居 摄影 肖红光
据介绍,渝中区认真落实重庆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全力深耕精耕渝中,加快推进服务业现代化、社会治理现代化,着力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区,在全面提升城市经济品质、人文品质、生态品质、生活品质上走在前列、作出表率,相继荣获“全国文明城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试验区”等荣誉称号。
老街风貌换新颜,市民文化生活更丰富了 摄影 肖红光
人和书院内的农耕文化墙 摄影 肖红光
渝中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渝中区为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全区伴随机构改革成立了区规划与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委员会,并在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设立区规划和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和文化风貌科,建立顶层设计和专业团队,专项开展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的挖掘、研究、保护和利用工作,开展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区及历史建筑的组织认定和保护利用的规划管理工作。同时,渝中区紧紧围绕传统巴渝、明清移民、开埠建市、抗战陪都、西南大区等五大特征分类推进历史风貌片区打造。建立有效的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和保护机制,严格按照用地在征收过程中同步开展历史文化资源普查认定工作,对有价值的老建筑、历史街巷、地形地貌、大树、残墙等要素进行预先保护,推进传统风貌街区的保护与利用。
渝中区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渝中区紧扣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要求,在全区173处现存文物点中,已完成57处的文物保护工程,大田湾体育场等19处文物保护项目正在加快实施,中国银行旧址等27处已列入修缮计划。渝中区于2018年将中山四路传统风貌区申报为市级历史文化街区,2019至2020年,又成功新增申报鲁祖庙和飞机码头—燕子岩—枇杷山2处传统风貌区,目前共争取纳入市级传统风貌片区名录12处,占地面积约218公顷,占渝中区陆域面积约10%,总量位列全市第一。(文 肖红光 编辑 付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