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水赶场”助农增收记
重庆日报  2019-12-09 11:35:43

  今年前11个月,微信公众号“彭水赶场”实现农产品销售近1亿元,通过电商实现创业就业2000余人,带动8000余户贫困户户均增收约2500元

  连着几天,27岁的李姗娜都是凌晨1点左右才休息,清晨6点又起床忙碌。

  “客户在‘彭水赶场’微信公众号平台上给我们下订单,我们就按要求在乡里寻找合适的‘土货’,在规定时间里发货。”李姗娜不仅打理着彭水那山那味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还是彭水大垭乡扶贫超市的负责人。

  今年,通过“彭水赶场”微信公众号平台宣传,大垭乡扶贫超市的农产品销售额已超过40万元,仅土鸡蛋就卖了3万多个。

  “彭水赶场”是重庆彭水商务委创立的集“电商产品、网商店铺、彭水旅游、电商扶贫”等于一体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已聚集彭水农特产品400余种,网商店铺、电商企业100余家,重要景区及乡村旅游景点60余处,农家乐100余家,对接贫困户2000余户。

  今年前11个月,彭水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34亿元,彭水农产品实现网络零售4.7亿元,其中“彭水赶场”平台实现农产品销售近1亿元,通过电商实现创业就业2000余人,带动8000余户贫困户户均增收约2500元。

  订单农业

  山里“土货”卖出好价钱

  12月4日午时,趁着午餐后的一点空闲时间,李姗娜驱车赶往大垭乡龙龟村贫困户刘书维家中。

  56岁的刘书维流转了110亩田地,种植电商订单“泥鳅稻”。

  “就是稻田里养泥鳅,不用农药化肥,纯生态。”由于是第一次接订单、第一次试种“泥鳅稻”,刘书维今年只种植了50亩。

  这50亩“泥鳅稻”产稻谷两万多斤,还养肥了几千斤泥鳅,“稻谷一斤15元,能卖30多万元;泥鳅已经捞了千多斤,卖了两万多元,田里还有不少。”

  推开窗,打开粮仓桶盖,李姗娜和刘书维各自捧起稻谷,借着天光细细查看。

  “谷子可要保存好,不能返潮了……”听着李姗娜的细心叮嘱,刘书维不住地点着头。

  “订单农业还是要得,比打工强,明年我要把110亩地全种上。”龙龟村地处偏远,土地贫瘠,许多村民都曾和刘书维一样,靠外出打工挣钱过活,“以前地里种点‘土货’,卖不出钱,也没地方卖。”

  如今,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不仅土鸡蛋、腊肉香肠这些“土货”能卖出钱,许多村民还通过订单农业实现了脱贫增收。

  彭水商务委副主任汤天应介绍,彭水在全县18个重点产业乡镇发展订单农业,重点培育打造彭水红薯、彭水晶丝苕粉、彭水高山洋芋、彭水土鸡、苗嫂山茶油、彭水糯玉米、蜜本南瓜、彭水脆红李等农产品品牌和网货基地。“今年,我们试着打造的彭水土鸡、彭水糯玉米网货基地效果不错,用订单农业的方式打造网货基地,有效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汤天应说。

  “电商+基地+农户”

  2000余户贫困户稳定增收

  刘书维和李姗娜查看“泥鳅稻”时,距龙龟村两小时车程的黄家镇白沙河村二组44岁的贫困户刘朝余正在自家的鸡舍里忙碌着。

  他左手端着不锈钢盆,右手在草堆间扒拉着,“这有一窝,有5个……”

  说话间,刘朝余从草堆里捡出了5个鸡蛋,“鸡是散养的,鸡窝里的这堆草就是给它们下蛋用的。”

  今年,刘朝余的470多只蛋鸡,产蛋9000余枚。

  “这些蛋,一个1.2元,是任总包收购。”刘朝余说的“任总”,是彭水沐晖农园电商平台负责人任东。

  其实,不仅是鸡蛋“包收购”,就连蛋鸡,任东也将以每斤保底20元的价格进行回购。

  为什么是“回购”呢?

  “因为这470多只蛋鸡,也是以每只35元的价格找任总买的。”如今,刘朝余的蛋鸡每只均在4斤左右,即使按保底价每斤20元计算,470多只蛋鸡也能为他带来近4万元的收入。加上鸡蛋的销售收入,刘朝余能有近6万元的纯收入。

  “我们这儿地处偏远,村民普遍缺乏市场经济意识,导致了种植的作物、喂养的牲畜很难卖出去,基本都是自给自足。”任东介绍,为了把山里“土货”卖出去,他成立了合作社,建立了沐晖农园本土电商平台,“通过考察,我发现农村的土鸡和土鸡蛋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于是,根据目前农村劳动力短缺的现状,任东采取了“土鸡代养”等对劳动力需求较少,又能增加村民收入的“电商+基地+农户”发展模式。

  如今,利用“彭水赶场”这一平台,彭水沐晖农园、春之声农业、派谷农业、载禾农业等电商企业与2000余户贫困户签订了生产、销售协议,支持帮助贫困户发展生态种养,再由企业通过电商销售,探索了一条电商脱贫的新路子。

  放下锄头

  1300多农民成了电商“店小二”

  今年,“彭水赶场”“土货”卖了近1亿元,新田乡任家村二组村民、28岁的董泽香贡献了3万多元。

  3万多元相比1亿元,实在微不足道,但对于小学三年级就辍学的董泽香来说,却是莫大的成就。

  在今年5月经过电商培训,并成为电商“店小二”之前,董泽香家里十分拮据。

  “婆婆生病,钱花光了,还欠了一些债。”董泽香在家中照看老人、孩子,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在天津务工的丈夫每月5000多元的收入。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董泽香“触网”了。

  “我在村头走访,看小董屋里竟然有电脑,这在农村是少见的。”董泽香几年前打工时购买的电脑,让任家村驻村扶贫“第一书记”谭宇嘉意识到:可以鼓励董泽香去参加电商培训,通过“彭水赶场”将村里的“土货”卖出去,还能赚钱补贴家用。

  于是,接受了一周的电商培训后,董泽香于7月份在“彭水赶场”上开设了“任家村土特产”网店,既销售村里的土特产,也接受网店订单发货。

  截至11月底,董泽香的网店已销售“土货”3万余元,利润近万元。

  不仅如此,董泽香还主动在“彭水赶场”平台上寻找客户,与重庆某公司签订了30吨甜心菜的供货协议、接下了某航空公司30亩青菜的订单。

  为了完成这两笔订单,董泽香成立了“雯浩农作物种植合作社”,在村里动员了38户村民和她一起种菜。

  “以前种菜只能喂猪,卖不出钱,现在小董给我们找了路子,我们肯定支持她。”55岁的张贵华算了笔账,按订单价格,一亩青菜一季就能收入2500多元,“任家村的气候和土地,至少能种两季,那就是5000块钱哦。”

  如今,像董泽香这样放下锄头成为电商“店小二”的农民,在彭水已有1300多人。

  汤天应介绍,今年,全县开展电子商务培训120余场次近4000人次,新增网商(开微店和淘宝店)和电商企业主体1200余个,基本实现了“一组一店,千店带万户”的目标。(首席记者 陈维灯 实习生 周传勇)

责编:石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