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庆治水兴林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重庆日报  2019-09-10 10:02:54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fc3fdb02cd2f1ee1224b37

两江新区照母山,繁茂的植被为该片区提供了良好的人居环境。记者 张锦辉 摄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fc3fdb02cd2f1ee1224b38

梁平区云龙镇专业清漂队在龙溪河清漂。通讯员 高小华 摄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fc3fdb02cd2f1ee1224b39

巫山县曲尺乡柑园村,果农在脆李园采摘巫山脆李。通讯员 王忠虎 摄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fc3fdb02cd2f1ee1224b3a

丰都县兴义镇,长江边建设的美丽生态乡村。近年来,该镇有效利用土地,在长江库岸海拔300米以下乡村种植龙眼树,既避免水土流失,又为村民增收。通讯员 高志相 摄

  重庆地处中国西南部,独特的低山丘陵地貌让重庆素有“山城”之称。重庆境内江河纵横,水网密布,长江干流更是自西向东横贯全境,流程长达665公里,在奉节、巫山一带形成了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

  与好山好水好风光相伴而来的是独特而敏感的生态区位,保护好长江“母亲河”、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重庆重任在肩。

  新中国成立后,重庆不断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新一轮退耕还林、环保“五大行动”、“河长制”、“林长制”等陆续实施和开展,长江两岸森林面积不断增加、治水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巴山渝水的“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憧憬正步步变为现实。

  大力实施生态修复,要让青山常在绿满巴渝

  “这些都是栽的青脆李,不仅能保持水土,还能带动我们增收。”8月25日,在万州区茨竹乡盛家村,原本有些荒凉的土地上已经栽种下成片的青脆李,说起这些果树,该村村民李洪全显得很是高兴。

  盛家村地处方斗山中部,虽然距离长江有30公里远,但其石漠化较为严重,往往一场大雨,就会将很多泥沙冲进溪沟,进而带入到长江中,瘠薄的土地让不少农户放弃了耕种,使当地的水土流失情况更加严重。

  “好在国家大力实施长江防护林工程,这里的生态环境才开始逐渐改善。”万州区一负责人说,长江防护林工程是国家修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重点营造林工程之一,2017年,万州开始实施长防林工程三期,当地的业主借助工程的部分资金补助,在盛家村建起了上千亩的青脆李果园,到果树完全成林时,当地的水土流失问题,有望得到根本性改善。

  实际上,70年来,改善长江两岸生态环境的努力从未间断,退耕还林、天保工程、长江防护林、三峡库区环湖百万亩绿色屏障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国土绿化提升行动等工程在重庆的实施,让长江两岸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如今,围绕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重庆生态修复步伐越加坚定有力,新一轮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库区消落带治理等工程如火如荼地展开,2018年,重庆共计完成营造林640万亩。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长江生态环境也发生了显著的、可喜的变化,全市现有森林面积5964万亩,活立木蓄积量2.21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直辖之初的20.98%提高到48.3%,位居西部省份第四位,绿满巴渝成为市民眼中的一种常态。

  加强水环境治理,为长江注入涓涓清流

  如今,对梁平梁山街道南华社区居民来说,原本成为“暗河”的白沙河城区段不仅“重见天日”,而且变得干净整洁了。

  “白沙河是长江一级支流龙溪河的支流,此前由于城市建设等因素,白沙河城区段有1.2公里被掩盖在水泥地面下,污水管道缺损,沿岸居民生活污水直排河中。”梁平区一负责人介绍,为了让白沙河“重见天日”,梁平对白沙河1.2公里“暗河”实施全面整治,进行河道清淤,沿河铺设污水管道等。

  “工程竣工后可增加沿线的污水收集率,解决沿线居民污水乱排现象,从而使白沙河城区段重回干净整洁。”该负责人说,为了提高污水收集率,减少污水对河流流域水环境的影响,梁平积极推进污水管网建设,2013-2018年投入3600万元建设一级管网14.4公里,投资4700万元建设19.3公里二级管网,投资3100万元建设三级管网46.1公里。目前梁平城区基本完成黑臭水体整治,生活污水收集率达90%以上。

  70年来,随着重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污染治理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为此,近年来,重庆加快落实国家“水十条”的进程,持续实施“碧水行动”,着力推进主城区湖库整治、乡镇污水处理全覆盖、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重点工程,狠抓工业污染整治,深化城乡生活污染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全力推进黑臭水体整治,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使三峡库区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18年,重庆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为优,纳入国家考核的42个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三类以上比例为90.5%,高于国家年度目标2.4个百分点;48段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黑臭,全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生态经济效益实现共赢

  “巫山有好李,有李天下行。”今年6月,10万余吨巫山脆李上市。

  “去年我7亩地脆李卖了3万多元。今年大部分都进入了丰产,一开始行情就很好,精品果最高价超过了10元。今年,我的收入在去年的基础上起码还要增加三成。”巫山县曲尺乡贫困户刘德金高兴地说。

  与刘德金一样,今年巫山15万余果农个个笑开了颜,因为按照今年的市场行情,他们又将迎来一个“大丰收”。而说起巫山脆李的发展,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当地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

  “政府要生态效益、群众要经济效益,关系到这么多群众,如何实现共赢,是持续改善长江生态环境的一个关键。”市林业局一负责人说,为了在改善生态的同时,增加群众收入,重庆市在实施退耕还林等工程时,将经济林的发展作为了重中之重,凡是符合栽种条件的区域,都鼓励发展经济林。

  就这样,这条绿色发展之路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在退耕还林等工程的支撑下,巫山脆李种植面积快速增加,除了起初的曲尺乡外,巫山的大溪、巫峡等多个乡镇也栽种了脆李,巫山脆李种植面积达到22万亩,既绿化了山川,又致富了百姓,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共赢。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数十年来,重庆一个个特色生态产业开花结果,江津花椒、荣昌笋竹、城口核桃、潼南柠檬、忠县柑橘、黔江蚕桑、秀山金银花、綦江木瓜、奉节脐橙、梁平寿竹等都成了当地群众的“摇钱树”。

  目前,依托各类重点林业工程,全市累计建成笋竹基地423万亩、木本油料基地202万亩、中药材基地122万亩、花椒基地142万亩、林下经济510万亩、柑橘等水果636万亩、苗木花卉基地40万亩,成为改善长江两岸生态环境的重要支撑。

  忠县友谊村75岁村民成善贵谈家乡生态环境变迁——

  从粮农到果农 真正实现了“生态美百姓富”

  “要说现在的生活,那可比以前好了许多倍,不仅环境宜居了,我还吃上了‘生态饭、旅游饭’,城里人都羡慕我们。”家住忠县涂井乡友谊村75岁村民成善贵谈到家乡的变化,最先想到就是家乡生态环境的变迁。

  以前,友谊村并不像现在这么“知名”,与大部分普通乡村一样,友谊村是一个传统农业为主的村落,大家都靠种地为生。我记得小时候,家里五口人,只有两亩多点田地,完全是靠天吃饭,不遇到天灾,基本能够满足一家人的口粮,要是遇到干旱或者暴雨之类的极端天气,那就有可能颗粒无收。

  更重要的是,友谊村的土地都是坡地,一年下来,一亩地能有六七百斤稻谷就算很不错了,所以,那时,我们那里很穷。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土地贫瘠收入低,不少村民都外出务工,土地撂荒增多,加上周边几乎没有任何的树木,雨水冲刷使得水土流失更加严重,土地变得越来越贫瘠。

  真正的改变从2001年开始,那一年,我们村争取到了退耕还林工程项目,最终,在政府的引导下,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我们村民将土地流转给企业,企业再聘请我们去务工,在坡地上栽植了柑橘。

  从那时起,我们友谊村就变得不一样了,全村数千亩土地全部栽种上了柑橘,随着树苗一天天长大,逐渐成林,村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还带动了周边的村落发展柑橘,总面积达到了1万余亩。而且我们的收入也是水涨船高,除了土地租金外,还有务工收入。

  这些年,政府又投入资金,进行美丽乡村的打造,家里有些老旧的房屋也焕然一新,新改建了标准化的厕所、厨房,整治了院落,还进行了集中的垃圾收运处理,大伙儿的感受就是越来越宜居,配上美丽的“三峡橘海”,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我们这游玩。

  我家现在开起了农家乐,外出务工的儿子媳妇都回家来了,大家一起经营,收入非常可观,这几天马上就要到中秋节了,10多个房间都全部预定一空,就这几天时间,能收入数千元。

  我想,这就是大家口中常常说到的“生态美百姓富”吧。

重庆生态建设的8个“第一”

  1 重庆第一套森林火险等级预报系统

  2006年,重庆市研发出可以在IBM—PC及其兼容机上运行的森林火险等级预报软件,其预报准确率达85%以上,受到国家森林防火总指挥部表彰。

  2 重庆第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唐家桥污水处理厂

  1997年10月1日,重庆市第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唐家桥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正式投运,日处理能力为4.8万吨,服务区域8.25平方公里,服务人口20万。

  3 重庆第一个航运监测站建成

  1985年,重庆长江轮船公司环境监测站建成,成为长江航运企业的第一个环境监测站,承担起长航重庆地区及长江全线运输船舶“三废”污染源的监测任务。

  4 重庆第一次开展湿地资源调查

  2000年,重庆市开展第一次湿地资源调查,全市湿地总面积为4.32万公顷。其中,自然湿池3.19万公顷、人工湿地1.13万公顷,真正摸清了重庆市湿地资源“家底”,为湿地保护打下了基础。2010年,重庆市开展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全市湿地总面积为20.72万公顷。

  5 重庆第一次实施横向森林生态补偿机制

  2019年3月27日,江北区与酉阳县签订了森林覆盖率横向生态补偿首单协议,建立政府纵向转移支付与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相结合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促进森林资源保护与全域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

  6 重庆第一座大型水库——长寿狮子滩水库

  长寿狮子滩水库于1957年3月竣工,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批水电站中最大的工程建设项目,也是新中国第一个自己设计、自己施工的全流域梯级水电开发工程。是以发电为主,兼顾防洪、农业灌溉、蓄水、旅游等功能的大型水库,又称长寿湖。

  7 重庆第一次实施森林病虫害飞机智能防治作业

  2019年,重庆综合运用现代信息、通信、视频、勘测、传感等技术,将“航空施药作业监管与面积计量系统”融合到飞机防治中,从农药的配比、输送到飞机喷洒实行全智能化操作。

  8 重庆建成第一座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长江朱沱站

  2001年,重庆市建成第一座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长江朱沱站。该站位于永川区朱沱镇,可实现对长江入境水质实时连续监测、数据采集和远程监控,对有关部门及时掌握长江干流四川来水水质状况,预警预报重大或流域性水质污染事故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重庆生态文明建设大事记

  1986年

  重庆制定林业“七五”发展计划,造林25万—30万亩。

  1990年

  重庆市第一座污水处理厂——牛角沱污水处理厂交付使用。

  1997年

  重庆直辖后制定《长江干流生态林建设总体规划》。

  1998年

  重庆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2000年

  重庆启动退耕还林工程。

  2001年

  重庆启动三峡库区环湖百万亩绿色屏障工程。

  2005年

  重庆启动国有林场改革。

  2007年

  重庆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2017年

  重庆实现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重庆全面推行河长制。

  2018年

  重庆启动主城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工程。

  重庆启动国土绿化提升行动。

  重庆启动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问题整治。

  2019年

  重庆开展林长制试点。

  重庆实施横向森林生态补偿机制。

数说重庆生态

  ●重庆森林面积

  由直辖之初的2592万亩增加到2018年的596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98%提升到48.3%,长江两岸森林覆盖率提升到50.2%。

  ●重庆林业生态产业产值

  从直辖初的13.3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260.6亿元,年均递增约24%,林业一二三产业结构由87∶7∶6调整为41∶29∶30。

  ●重庆水土流失面积

  由1999年的5.20万平方公里下降到2018年的2.58万平方公里,减幅达50.4%;水土流失率由1999年的63.1%下降到2018年的31.3%;年土壤侵蚀总量由1999年的1.85亿吨减少到2018年的0.8亿吨,减少了56.7%。

  ●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

  2018年,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为优,42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0.5%,优于国家年度目标2.4个百分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100%,全年未发生重、特大水污染事件,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污水处理

  重庆累计建成93个工业集聚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规模达到107万吨/天;60个市级以上工业园区(组团)全部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安装在线监测设施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

  全市累计建成城乡污水处理设施2400余座,污水处理能力达到520余万吨/日,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建制乡镇污水处理厂实现全覆盖。

  (本版数据由市林业局、市环保局、市水利局提供)

  (本版稿件均由记者王翔采写)

编辑:欧平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