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阿哥阿妹参加青年镇广场舞操大赛 摄/徐开
万盛五和梨花节,重庆梨园艺术团演出受热捧
农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然而,乡村文化供需不匹配是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一大难点。
以乡村文化需求为导向,重庆万盛经开区不断优化供给,鼓励辖区乡镇推出一系列乡村文化发展创新举措,逐步经历了从文化“输血”到文化“造血”的发展历程。
如今,取得的发展成果对万盛实现乡村文化兴盛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凉风梦乡村2018年跑步活动
优化供给 推动自主创新发展
文化问题和经济领域一样,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存在供需不匹配的问题。
“‘送文化’要精准,‘植文化’需扎根。”万盛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认为,优化乡村文化供给,不仅要根据群众的实际需求把服务送到身边,还要坚持扎根群众,进而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让公共文化机构活起来、阵地用起来、队伍走下去,乡村大地才会一年四季都充满欢声笑语,农村群众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姿。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万盛积极做好文化“输血”工作,紧紧把握有效供给的理念,扶持乡村文化做大做强。
一方面,夯实基础建设。启动全区镇级、村(社区)级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改扩建工程;推进镇级全民健身中心、公园和户外健身步道建设,向各镇街、村社发放健身器材230件,新建群众健身点28个;支持建设、申报乡村文化乐园,目前金福洞农村体验园、定青亲子茶文化乐园两家农村文化企业成功入选重庆市首批乡村文化乐园。
另一方面,充实文化内容。在全区10个镇街开展“镇街大舞台”系列送文化下乡活动,每个村至少演出2场;积极组建万盛歌舞艺术团,开展“我与改革开放40年主题有奖征稿”、“拥抱新时代·践行新思想职工诗文诵读比赛”、“文学、戏曲进校园”、“爱心助学、国粹养德”、“书法家送万福进万家”等活动;全区各镇街、部门、行业、协会开展全民文化、健身活动超过1300项次。
按照“月月有活动、季度有主题、全年都精彩”的思路,万盛已设立一系列文化活动赛事,全力做好乡村文化有效供给,赢得辖区群众一致好评。
如今,以乡村文化需求为导向,万盛正着力推动乡村文化的自我生产和发展,力求增强乡村文化的“造血”功能,取得初步成效。
扶持发展 本土文化茁壮成长
云峰山下,万盛青年镇更古苗湾处处透着生机与活力,红苗文化广场上,苗家儿女载歌载舞,喜迎远方的游客。
在令人目不暇接的歌舞表演中,一段《舂米舞》令人眼前一亮,优美的身姿、独特的编舞、华丽的民族服饰,将苗族原生态艺术展现在游客面前,赢得了阵阵掌声。
这段由万盛“土生土长”的红苗风情艺术团表演的《舂米舞》曾在市内外参加多次演出,还曾登上过央视七频道。不仅如此,其艺术团原创的苗族原生态《砍火星舞》、《桶鼓舞》,苗族多声部声乐作品《布谷闹春》、《舂米欢歌》,改良芦笙曲《欢乐的苗家》、《敬你一碗好咂酒》等数十个作品,均荣获过各类奖项。
“能取得现在的成绩,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红苗风情艺术团创始人杨飞出生于万盛更古苗湾一个苗族文化世家,自小学习古歌、芦笙。
受万盛文化氛围熏陶,杨飞长大后致力于挖掘红苗独特的民风民俗,着力丰富红苗文化内涵、传承红苗文化精髓,进而将万盛苗族芦笙歌舞推向全国。
为鼓励和扶持本土文化的自我发展,万盛大力扶持杨飞组织更古的苗族同胞成立红苗风情艺术团,每年为该艺术团提供5万元资金,帮助其参加市、区两级文化演出活动。这为红苗风情艺术团能茁壮成长、走出万盛打下坚实基础。
政府搭台,群众唱戏。万盛先后投入10万余元,举办了首届苗族“砍火星节”祭祀仪式、红苗“绷鼓”仪式、篝火晚会等大型苗族文艺活动。
目前,在万盛经开区党工委宣传部、文联的支持下,杨飞在重庆市首届民间文化之星选拔赛上获得“民间文艺之秀”称号;苗族同胞熊仁贵成立了道竹芦笙工艺制作室,多方培养芦笙制作工艺接班人,使更古芦笙工艺制作和红苗“绷鼓”仪式成功入选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倾力建设 助“一村一品”腾飞
杨飞和红苗风情艺术团的成长,仅是万盛扶持村镇文化自我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万盛的金桥镇吹打、南桐镇剪纸、石林镇红苗踩山会、黑山镇水龙、万东镇狮舞、丛林镇威风锣鼓等乡村文化知名度得到不断增长,均离不开万盛对“一村一品一特色”乡村特色文化品牌的倾力建设。
300多个曲牌、1000余首乐曲,金桥吹打《急马出山》、《青山水落音》、《庆丰收》等经典曲牌享誉渝南黔北,两次受邀参加央视民歌类节目录制,并于2006年申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张薄纸、一把剪刀,经过南桐镇留守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的巧妙构思,一幅幅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剪纸艺术品跃然而出。以千变万化的剪纸艺术形态,南桐镇群众随心所欲地表达内心世界的美感,使剪纸成为南桐文化特产的名片。
红苗踩山会原汁原味地展现了世居石林镇、青年镇的红苗300多年的历史文化特色,已累计召开20届,吸引数万名市内外游客前来参与,多次应邀参加国家和重庆市的重大庆典活动,2006年被列入重庆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烧香烛、祭龙王、舞水龙,每年农历五月二十日,黑山镇老龙洞的人群都蔚为壮观。“请水龙”民俗不仅是当地具有400多年历史的传统文化,表达了群众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幸福美好生活的良好意愿,更有见证中华民族“龙文化”的特殊价值。
“狮子玩翠楼,和尚啃狗腿”,万东镇的后坝狮舞常年在万盛各大文艺汇演中登台,舞狮动作集惊险性、趣味性、观赏性为一体,再配上节奏欢快的吹打,深受广大群众喜爱,2010年成功申请为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
丛林镇的“龙威鼓乐”使用鼓、钹和镲3种乐器,融音乐、舞蹈、技艺于一体,曲牌既独立成章又联缀成套,演奏时击奏多姿、威武雄壮,所以俗称“威风锣鼓”。《翼王点兵》、《牛斗虎》等经典曲目享誉在外,一直在各重大节日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一项项令人骄傲的荣誉,在万盛“一村一品一特色”乡村特色文化品牌建设的激发下,各村镇本土文化愈加蓬勃生长,为全区乡村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下一步,万盛将持续创新乡村文化自主发展举措,加强对文化品牌论证、包装、推介全过程的指导,进一步推动乡村文化“造血式”繁荣发展。
团结舞
营造氛围 创建散文创作基地
对位于渝黔边界线的凉风村来说,煤炭开采曾是支撑全村经济的顶梁柱。然而,随着煤炭资源枯竭,凉风村经济迅速衰退,群众生活日益困难。
万盛审时度势,出台专项扶持政策,规避采煤沉陷区资源环境局限,将采煤沉陷综合治理、经济转型发展和精准扶贫相结合,在修复美丽绿水青山、打造脱贫金山银山上下功夫,补齐转型发展和采煤沉陷治理这两块全面小康的突出短板,走出了一条“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生态修复+”转型发展和民生发展路。
不到一年,凉风村就实现了国家级贫困村向凉风“梦乡村”的华丽蝶变,成为万盛精准扶贫、全域旅游全民健身及微企创业就业的示范标杆。
截至目前,凉风村已接待市内外考察团队312个,接待“乡村体验游”游客76.5万人次,综合收入9170万元,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给周边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不仅如此,就在这片新近蜕变的土地上,不觉然间已孕育出浓浓的文学气息。
“鸟鸣,水声,是隐隐传来的歌谣,
故里守护的那份宁静,交给含蓄的阡陌,万般的柔情,
我在乡村写诗,作画。仿佛自己也是画中人。”
天刚刚亮,来凉风村采风的苏美晴起了个大早,在林荫步道上开始了自己的创作。“这里山水环绕,曲径通幽,作为采风地再好不过。”苏美晴笑道。
自凉风村创建“中国散文之乡·重庆万盛创作基地”以来,来此创作绘画、诗歌、散文的文人络绎不绝,举办的“凉风杯”文艺作品征集赛更收到了全国14个省市文友文艺作品497件。
如今,在良好的文化氛围熏陶与滋养下,凉风村聚拢了一批诗歌创作人才,创作了丰硕的文艺成果,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詹米璐 王宵 图片除署名外由万盛经开区党工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