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庆渝中“双晒”之湖广会馆:最能读懂重庆人的地方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2019-06-24 17:57:48

  国际在线重庆频道报道(杨飞):1901年,英国人阿绮波德·立德跟随经商的丈夫在中国游历20年后,出版了一本记录自己在中国所见所闻的书《穿蓝色长袍的国度》。书中指出,1898年,阿绮波德·立德的丈夫在重庆的商行开张后,夫妇俩借一个叫湖广会馆的地方摆了4天宴席,重庆众多有头有脸的人物悉数到场,场面十分热闹。这是重庆湖广会馆第一次被介绍给世界。

邓三忠已审核【CRI专稿 列表】重庆渝中“双晒”之湖广会馆:最能读懂重庆人的地方

1917年的湖广会馆 供图 重庆湖广会馆

  2019年,重庆发起“晒文化·晒风景”(简称双晒)大型文旅推介活动。渝中区委书记黄玉林来到湖广会馆,再次向世界介绍这个地方。

  湖广会馆到底是个怎样的存在?这一切还得从300年前一场波澜壮阔的人口大迁徙说起。

邓三忠已审核【CRI专稿 列表】重庆渝中“双晒”之湖广会馆:最能读懂重庆人的地方

湖广会馆内还原的明末清初重庆田地荒芜的场景 摄影 杨飞

  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主任委员何智亚介绍,明末清初战争不断,使得四川(今四川和重庆)人口锐减,大片土地荒芜。经统计重庆各县志,康熙初年(1670年前后),重庆总人口不足3万人,其中大足全县只有66户人家,《丰都县志》则记载:“户口全空矣。”为了重新开垦这片土地,政府鼓励人们前往四川“插占为业”(在无人耕种的田地里插上标记,田地就属于自己),为此,康熙皇帝还发出了《招民徙蜀诏》。

邓三忠已审核【CRI专稿 列表】重庆渝中“双晒”之湖广会馆:最能读懂重庆人的地方

湖广会馆内陈列的康熙皇帝《招民徙蜀诏》复制品 摄影 杨飞

  于是,全国各地的人们纷纷扶老携幼告别故土前往四川。人们心里都很清楚,一旦离开就是和故乡永别,但他们还是背上祖先牌位,不舍而又决绝地踏上了西去之路。去四川可以经长江三峡溯流而上,但水流湍急、暗礁遍布,稍有闪失便会舟毁人亡,而从陆路去四川则要翻越重重大山,山林里猛兽出没、瘴气缭绕,危机四伏。

邓三忠已审核【CRI专稿 列表】重庆渝中“双晒”之湖广会馆:最能读懂重庆人的地方

从长江三峡进入重庆的线路 摄影 杨飞

  在百余年的移民活动中,先后有约200万人到达四川。这些人中,湖广籍(今湖北和湖南)最多,约占一半,因此,这次移民活动被称为“湖广填四川”。而川东(今重庆)地区,湖广移民占比超过70%,《巴县志》甚至记载:“外来者什九皆湖广人。”这些从外地来到重庆地区的人们开始重建家园,成为现代重庆人的祖先,为重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邓三忠已审核【CRI专稿 列表】重庆渝中“双晒”之湖广会馆:最能读懂重庆人的地方

湖广会馆禹王宫 摄影 杨飞

  虽然身在异地,但人们对故乡的眷念始终难以忘怀。于是,同乡们为了寄托共同的乡土信仰、联络乡情、相互帮助,便共同捐资修建同乡会馆。重庆湖广会馆由此而来。重庆湖广会馆相关负责人杨路说:“它既是一座建筑,又是一个组织,更是一群人的精神纽带。”

邓三忠已审核【CRI专稿 列表】重庆渝中“双晒”之湖广会馆:最能读懂重庆人的地方

湖广会馆内复原的同乡叙乡情的场景 摄影 杨飞

  会馆是同乡聚会的场所,会举办各种庆祝、联络乡情的活动。同时,会馆也像一个公益基金组织,会利用同乡捐献的资金服务于同乡,如兴办学校、幼儿园、养老院,修义冢等。另外,会馆还会参与社会事务,如出面化解同乡与外乡人之间的纠纷、捐款修路、赈灾济贫等。可以说,会馆是同乡人的精神殿堂,让他们的内心不再漂泊,而是慢慢在这片土地扎根。

邓三忠已审核【CRI专稿 列表】重庆渝中“双晒”之湖广会馆:最能读懂重庆人的地方

湖广会馆旁就是跨江大桥 摄影 杨飞

  除了湖广会馆,当时重庆还有陕西会馆、江西会馆等共8个省级会馆,通称八省会馆,它们都因同乡情谊而建。尽管八省会馆各自独立,但并不封闭,八省会馆的会首经常会聚在一起商讨各种事务。或许他们在迁往重庆的路途中就已经意识到,没有相互的扶持他们可能连重庆都到不了。

邓三忠已审核【CRI专稿 列表】重庆渝中“双晒”之湖广会馆:最能读懂重庆人的地方

湖广会馆已经成为重庆人休闲的好去处 摄影 杨飞

  如今,在重庆渝中区古城门东水门旁,湖广会馆静静地立在长江边,飞檐高耸,雕梁画栋,恢弘大气,它是目前中国城市中最大的古会馆建筑群。300年来,它见证了一个群体命运的巨大转折,并塑造了现代重庆人的性格。

  “很多人认为重庆的地标是解放碑或者洪崖洞。其实,从300年前开始,湖广会馆就是重庆的地标了。”杨路认为,来了这里,就会读懂重庆、读懂重庆人。

编辑:欧平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