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院坝会上聊脱贫—— “穷不丢书,富也不能丢书”
重庆日报  2019-04-26 18:59:15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c4d545962301e2c90bc18

杨义(右一)和村民、游客在开坝坝会。通讯员 覃宁波 摄

  4月23日上午9点过,綦江区永城镇中华村王良故居。

  在这座红军高级将领曾居住过的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里,溢满了桐油的清香、欢乐的歌声——中华村例行的坝坝会吸引来30多位村民和一拨游客。在宽敞的院坝里,大家一起大合唱。

  在一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后,驻村第一书记杨义,示意大家安静下来。綦江区有两类“第一书记”,一类是安排到贫困村、帮助当地脱贫致富的,另一类是安排到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帮助当地实现乡村振兴的。杨义属于后者。

  “大家晓得最近习总书记到重庆来了不?”杨义提问。

  “晓得!”

  “肯定知道噻,这几天报纸、电视都在报道!”

  大家七嘴八舌地回答。

  “那大家晓得习总书记到了中益乡后,最先看望的是谁吗?”杨义又问。

  “去的学校,看的学生娃。”大家一边回答一边议论。

  ……

  随着杨义“抛”出一个个问题,村民和游客都把板凳挪到她身边,把“两不愁三保障”等“重点”又复习了一遍。

  “报纸上都讲了,‘如今政策就是好,我要努力向前跑’。除了自己要向前跑,如果要让儿女和孙娃比自己跑得更快、过得更好,要靠啥?”杨义卖了个关子。

  大家又议论了半天,得不出一致结论。这时杨义才揭晓答案:“还是要靠教育。”

  “有句老话叫‘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现在中华村富起来了,但这书,还是不能丢!”杨义举了村里唯一一户没有脱贫的建卡贫困户的例子:前几年老两口都得了重病,国家和地方政府虽然给了他们大量帮扶,但直到儿子大学毕业在贵州一家水电公司找到工作,一家人的生活才算有较大好转。

  “那让孙娃考100分,就够了吗?不够,还要让他们长志气!”杨义说。游客刘天书点头,“回去一定要给娃儿们摆一摆,要读书、立志!”

  “可惜我们没赶上好时代,当年没读啥书。”村民龚必奎叹惜。因为当时家庭条件不允许,他没能上初中。“现在机会多得很!”听了龚必奎的叹息,杨义宣布了一条好消息。村里准备从5月份起,办一所“老黄牛农民大学”。采取“老年大学”的模式,把村里年纪大但还有学习意愿的村民组织起来,学唱歌、画画、背诗,丰富农民文化生活。(记者 罗芸)

编辑:欧平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