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忠县:三峡博物馆镇馆之宝的故乡
重庆日报  2019-04-15 11:29:59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019-04-15-0112

4月13日,重庆三峡博物绾,傲立于大厅的乌杨阙。特约摄影 钟志兵

  提起重庆忠县乌杨,很多人或许并不熟悉,但如果说起重庆三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汉代乌杨阙,相信不少人有所耳闻。乌杨阙,就因出土于重庆市忠县乌杨街道而得名。

  乌杨街道西边约400米左右的地方,有一处叫花灯坟的矮小山梁。在一般人眼里,这个江边的小山梁除了视野较为开阔外,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在北京大学三峡文物调查队制定的《忠县文物古迹保护规划》中,却是这样表述的:“花灯坟墓地所在的将军村,传说为蜀国名将严颜故里。这几个大的土冢有可能是严氏家族的墓群,有重要的发掘研究价值。”

  乌杨阙的发现,颇具传奇色彩。2001年6月4日,当地一个绰号“王草药”的村民到河边采草药,发现一处被江水冲刷后的沙土上露出一大块石头,上面刻着一种既凶猛又怪异的野兽画像。“王草药”只有初中文化,却喜好诗词书画,还能辨别一般的秦砖、汉瓦和古瓷器。“王草药”看见石头上雕刻精美的图腾,认定这是极具考古价值的文物,于是赶快回到场镇上,给忠县文管所打去电话。

  因种种原因,文管所工作人员没及时赶往现场,乌杨阙差点被当地村民当成制作猪槽的石材。“王草药”与村民斗智斗勇,千方百计保全了乌杨阙。后来经考古专家确认,“王草药”发现的大石头,实则为汉阙。

  汉阙,即汉代石阙,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地表建筑,是当时寺庙或坟墓前的神道阙,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2000年后的今天,在汉代建筑已经荡然无存的情况下,汉代石阙尤显珍贵,有石质“汉书”之称,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

  在发现乌杨阙之前,忠县已发现了无铭阙和丁房阙。无铭阙是我国仅存的重檐式仿木结构石阙,丁房阙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汉阙中最高的双檐汉阙,始建于东汉,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现已迁至位于忠县的白公祠内。但凡到过白公祠的人,进入大门后,就能远远望见矗立在右前方的无铭阙和丁房阙。

  而乌杨阙,为重檐庑殿顶双子母石阙,石质砂岩,主阙高5.4米,进深1.7米,自上而下依次由脊饰、阙顶盖、上枋子层、扁石层、下枋子层、主阙体、阙基七部分构成。子阙高2.6米,重10吨。阙上雕刻有当时的生活场景、神话传说、飞禽走兽。

  现在,走进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乌杨阙傲立于中庭,位居三峡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的首位。(忠县融媒体中心 谢素洁)

编辑:欧平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