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庆公共交通满意度位列全国第八
重庆日报  2019-03-19 11:32:41

  原标题:重庆公共交通满意度位列全国第八 轨道交通将加速成网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019-03-19-0076

随着轨道交通的延伸,市民出行越来越便捷。重庆交通开投集团供图

  1月25日,重庆轨道交通5A线、4号线二期、5号线北延伸段三条线路集中开工,标志着重庆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3条、共70公里新建线路全面落地,全市在建及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里程突破了500公里。

  “今年来,包括轨道交通建设在内的多个项目实现开门红,呈现出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重庆交通开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方宇表示,今年1月,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8年《公共服务蓝皮书》中,重庆公共交通满意度入围全国前十,位列全国第八。

  提速城市交通一体化建设

  推进轨道交通加速成网

  今年,除了轨道交通三条线集中开建外,重庆市还将提速轨道建设,在引领城市发展格局上全面发力。重庆交通开投集团称,轨道交通建设将按照“中心加密、两槽提速、两翼联通、外围辐射”原则,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加速成网,提速城市轨道交通二期、三期等208公里在建项目,全速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四轮项目,力争动工璧山至铜梁线,筹划实施城市轨道交通TOD项目。同时,今年重庆市有望开通两段轨道交通线:环线西南环(二郎-海峡路)和尖璧线,总长约15公里。轨道交通提速建设,只是重庆市加快公共建设的重要内容。

  目前,重庆正在加快配套建设一批公租房公交首末站。2019年,主城计划建成公租房首末站项目5个,即界石“樵坪人家”、南岸经开区“江南水岸”、龙洲湾东“龙州南苑”、蔡家南“碚都佳园”和木耳“空港乐园”。到2020年底,主城将再建成8个公租房公交首末站,总数达到25个。

  圆满交出春运答卷

  公共交通多个指标创下新高

  2019年春运,重庆主城公共交通多个指标创下新高:重庆交通开投集团系统共运送乘客2.55亿人次,日均638.45万人次,最高日客运量888万人次。

  主城公交车平均每天出车7345辆次,较去年提高1.9%。轨道方面,平均每天上线列车233列,较去年增加17.68%,其中2月22日最高客运量突破330万人次,达到335.59万人次。

  据介绍,春运期间,为全力保障旅客出行“最先和最后一公里”,重庆交通开投集团及所属各单位专门成立了春运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对春运期间安全运营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

  轨道方面,2月25日启用了全新的列车运行图,5号线最小行车间隔缩短1分钟,全线运能提升15.49%;10号线最小行车间隔缩短40秒,全线运能提升12.96%。特别是轨道交通四号线、环线面临开线后的首次春运,全网轨道列车服务可靠度正点率、准点率分别达到99.98%和99.91%,均维持在较好水平。

  公交方面,针对客流量较大的火车站、机场、码头、高校、各大商圈及周边线路,重庆交通开投集团安排专人站岗执勤,提供咨询、问讯、引导服务。利用“互联网+交通”,及时向公众提供出行信息。

  实现“开门红”

  呈现稳中有进良好态势

  一系列交通项目的建设和管理运营,推动重庆市公共交通建设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在资金筹集方面,今年1月,重庆交通开投集团成功发行20亿元中期票据,认购倍数为3.5倍,发行年利率3.74%,较银行贷款相比可节约各类费用约6000万元。

  运营方面,重庆市已开通的14条公交优先道,早晚高峰平均运行时速较实施前提升了30%;已累计开行观光巴士、定制公交、机场快车等新兴市场线路120条,为1900万人次提供个性化出行服务。

  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重庆交通开投集团积极探索创新投融资模式,持续规范推进多个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同时,积极稳妥推进所属市场化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强和规范经营性资源管理等。

  将持续推进公交优先战略

  积极推动“三铁融合”发展

  “今后,我们将持续推进公交优先战略,大力推动‘三铁融合’(城铁、市域铁路和高铁)发展。”李方宇表示,重庆交通开投集团将全面强化运营服务,在提升群众满意度上全面发力。

  持续推进公交优先战略落实,全面提升轨道交通运能,持续优化公交和轨道交通换乘接驳,持续深挖常规公交潜力,全面提升行业服务能力和水平。

  到2020年,主城区中心城区500米站点覆盖率力争达100%,新增和优化公交线路200条以上,社区巴士线路达到200条,公里优先道达到210公里,公交便捷度、舒适度,市民满意度、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完善铁路网络,加快推进“米字型”高铁网、市域铁路和枢纽站场建设,全面助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深化改革创新,在探索集团转型发展上全面发力。集团将市委、市政府按照国企国资改革方案精神,以及“三铁融合”发展建设、运营、管理主体的定位要求,突出“专业化”“市场化”“智能化”改革。(记者 杨永芹)

编辑:欧平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