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城步道 让游客“慢”下来品味重庆
重庆日报  2019-03-11 13:28:39

  原标题:到2022年,主城各区山城步道将提档升级、串联成网——山城步道,让你“慢”下来品味重庆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019-03-11-0082

三月八日,重庆市南岸区南山街道放牛村的南山桃花园,游客登山踏青。过去这里是一片被称为“廖家凼”的荒山,如今变成了环境优美的桃花园。首席记者 谢智强 摄

  步道,不仅是山地城市的一道风景,也是城市中的一条条“毛细血管”。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休闲健身、文化旅游功能的植入,让原本并不起眼的步道正在成为一座城市的一个品牌符号。

  在重庆,不少市民通过步道徒步丈量重庆之美。来自重庆户外联盟的数据显示,我市专门开展徒步的俱乐部、社群多达上百家,活跃会员超过百万人。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让城市更加宜居,更具包容和人文关怀”“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发展壮大旅游产业”。以“山城”为特色的重庆,提档升级步道,自然也是民之所需、政之所向。

  在《重庆市城市提升行动计划》中,打造“山城步道”特色品牌,也被列为了“菜单”之一——到2022年,主城各区山城步道将串联成网,叫响“山城步道”城市品牌。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019-03-11-0083

3月3日,渝中区山城步道,大量外地游客和本地市民外出享受阳光。记者 崔力 摄

  体验

  “刷”步道成为一种时尚

  从渝中区人民法院一侧进入山城巷,就是山城第三步道的起点。3月3日下午,阳光明媚,重庆日报记者和刚到此地的浙江游客们一同拾级而上。

  第三步道上,已少有昔日为生计而奔波的身影,更多的是居民茶余饭后的闲庭信步和游客触摸历史的体验之旅。经过近几年的打造,这里的历史建筑,不仅有各种导示标识,还有介绍石牌,向过往游客诉说这里的故事。

  “之前,我就听说这里是民国时期老重庆的高档居住区,有不少将军宅院都在此,今日一游,果然名不虚传。”在厚庐前,与记者同行的浙江游客杨琪摆着各种造型自拍。

  穿过厚庐不远,就是第三步道的著名“打卡”点——木制栈道。鹅黄色的栈道,凌空而建,如同天空之城,大量游客停下拍照游览,将此堵得水泄不通。

  如果说,第三步道吸引游客人流如织,得益于厚庐、长乐永康石朝门、亦庐石朝门等重庆记忆,位于重庆天地的天地湖步道的热闹,则更多体现了重庆市民的一种生活态度。

  当天下午6点半,天地湖步道又如往日一样开始逐渐热闹,人们或跑步健身,或散步遛弯,亦或带娃、遛狗,周边配套的全民健身器材,也是使用者众多。“我每天都会来走几圈锻炼身体,已经养成习惯了。”家住附近的市民曾伟说。

  而在歌乐山健身步道、缙云山健身步道、开州汉丰湖环湖步道等地,前往健身、休闲、游玩的市民同样数量庞大,高峰时段个别路段甚至会打拥堂。这些步道的设计也“很贴心”,每隔一段都会标注着已走长度、步数、能量消耗量等,路边还有健康小知识、励志金句等,鼓励和引导市民把休闲健身变成一种生活习惯。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019-03-11-0084

巴南区新华村社区公园,市民行走在步道上。(本报资料图片)首席记者 谢智强 摄

  问题

  既要建好也要管好

  3月4日,记者从上新街进入黄葛古道,这里虽再无马帮铃响,但树荫下磨得光滑的石径,仍无声诉说着它悠久的历史。

  “这里平时游客都多,有不少是外地人。来这里拍照、写生画画的也多。”在古道边住了几十年,邓军见证了古道的繁华与落寞,如今他自己也成了别人快门下的一道风景。

  邓军说,可能是因为附近施工,古道两侧的一段路灯有很长一段时间没亮了,护栏缺失,下水道窨井盖也未盖好,居民、游客夜间通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我市的城市步道中,设施陈旧、配套不全、年久失修等现象,黄葛古道并非个案。比如佛图关步道的公共饮水、垃圾桶、急救保障等设施亟待完善,其中一个通道还被锁住不能通行。位于嘉陵江重庆天地段的滨江步道,受周边施工影响,步道也成了“断头路”。即便是一些新建步道,也存在导识不清、配套不足、功能单一、人性化服务不够等问题。

  在彩云湖公园采访时,正在步道上健身的市民王嘉表示,一条高品质步道,除了要有路,还应该配备风雨亭、运动设施、公共厕所等。尤其是夏季的重庆,一条步道建设得再宽阔、再漂亮,如果缺少风雨亭等遮阳避雨设施,“想说爱你也不容易”。

  退休后就开始用脚丈量重庆的67岁徒步达人张成全也表示,我市部分城市步道存在贯通性不强、布局不合理、闲置率较高等问题。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019-03-11-0085

2018年1月9日,北碚区龙滩子水库,市民在新建好的环湖步道上散步。(本报资料图片)记者 万难 摄

  品鉴

  步道升级要体现“人文关怀”

  步道,是绿色出行的载体,也是城市慢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重庆来说,步道提档升级,还是建设“近悦远来”美好城市的必答题。

  如何打造一条“适销对路”、市民满意的品质步道?万盛黑山八角小镇环线绿道或许可供借鉴。

  这条步道2017年建成投用,全长约8公里,连接了黑山谷1098假日酒店、黑山谷国际运动医院、百花谷旅游度假区、黑山露营基地等,集旅游观光、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健康养生等诸要素为一体,年接待游客上千万人次。尤其在夏季避暑时节,市民、游客蜂拥而至,整条步道“比解放碑还热闹”。

  万盛经开区交通开发建设集团工程部现场代表游岭表示,该步道之所以人气爆棚,除了黑山谷如画的风景,还与前期规划有关。在规划建设之初开发者就结合了全域旅游和全民健身要求,围绕“保护生态、因地制宜、实用至上、以人为本”的原则,采用“点—线—网”思路,将景区景点、健身基地、健身公园、重要场镇、特色乡村串联成网,并配备了文化长廊、驿站、自行车取放点、医疗点等设施,给人以最优的休闲度假体验。

  江北铁山云梯也是一个可供“拷贝”的模板,曾入选“重庆最美步道”十强。其实单就地理位置而言,铁山云梯远不及城区步道“亲民”,但其年游客接待量却高达300多万人次,超过了部分5A级景区。

  “步道建设,不能只是‘刷存在感’,还需要拨动市民、游客的‘心弦’。”铁山坪森林公园负责人王纯友表示,铁山云梯除松林密布、景色宜人、干净整洁等外在颜值,在设计建设中,也处处彰显人文关怀,大到停车场、公共厕所、风雨亭、公共交通接驳,小到每级台阶的高度、宽度,都充分考虑到老人、小孩的需求,甚至连台阶长度都经过了精心计算。考虑到不是每个人都是运动健将,步道还设置中途“退出机制”,游客走一段后,体力实在不支,还可选择乘车下山。

  正因为规划设计的科学合理,该步道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已成为家庭游、亲子游、运动游、休闲游的集散地。市民、游客自发前去开展拓展训练、丛林穿越、学生野外实践、登山挑战赛等活动,几乎周周都有。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019-03-11-0086

2019年1月31日,沿跳磴河修建的中梁山西山村彩色步道,因其色彩美丽受到市民点赞。(本报资料图片)(特约摄影 钟志兵)

  设计

  要让游客“慢”下来

  根据《重庆市城市提升行动计划》,我市将丰富慢行系统“毛细血管”,到2022年,主城各区山城步道将串联成网,叫响“山城步道”城市品牌。

  市体育局发布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升行动计划(2018—2022年)》也提出,到2022年,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全民健身“大群体”格局,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在两江四岸新建一批智慧健身长廊,新建109公里亲水慢行道(骑行道);在两江四山建设山城步道50条,实现主城四山登山步道完善贯通;利用公园、绿地、广场、旅游景区、森林山地、江河湖岸等区域建设健身步道(登山道、健走道和骑行道)。到2022年,全市建成健身步道10000公里。

  市政府旅游发展高级顾问、重庆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罗兹柏表示,如何让游客“慢”下来,品味重庆,步道是一个重要的方式,在步道建设和提档升级的过程中,需要突破小格局,做出大内涵。

  首先是挖掘历史文化,延续城市文脉,把步道的“根”留住。比如,黄葛古道始于唐宋,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丰富的题刻和诗词;洪崖洞古道,是当年解放碑区域重要的汲水通道,承载着大量的城市记忆,对游客也具有极强的文化向心力和旅游吸引力;其次是要创新设计,让“现代的创意成为未来的记忆”,根据现代人需求和审美,打造集便民、生态、休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高品质创意步道;最后,要具有重庆“标识”。步道沿途可配套观景平台、吊脚楼等带有重庆符号的可亲近、可体验、可触摸、接地气的项目。

  重庆得森建筑规划设计院副院长张军表示,城市发展,犹如有机体生长,有其发展变化规律,很多步道作为重庆记忆,在打造时要应时而变,在规划设计、材料选用、节点景观等方面,要彰显城景融合,没有违和感。

  在步道建设中,还要注重人与路的和谐关系,在台阶高度、坡度、长度等设计上以人为本,让人有舒适的体验感。“比如韩国的汉拿山步道,就充分进行了人性化设计,而不是单纯的依山而建,‘一条道走到黑’。”重庆户外联盟副会长许泉说。

  “对步道提档升级,还要转换对步道的认识。”曾带领团队深度参与成都天府锦城绿道的战略咨询、产业定位、综合评估等项目的戴德梁行重庆公司总经理魏晓龙表示,步道除了用于交通连接,如今已成为多种产业的载体。比如,纽约市在打造高线公园时,就通过与社会力量进行合作,在公园步道上举行天文观测、露天健身等一系列文化娱乐活动,还通过与社会基金合作,提供工作岗位,解决步道的维护问题。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019-03-11-0087

2018年10月2日,渝中区山城步道,2018重庆国际影像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的“山城步道户外影像展”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本报资料图片)记者 崔力 摄

  记者手记》》

  步道更新,底线在人目标更在人

  韩毅 黄琪奥

  随着时代的变迁,作为城市“毛细血管”的步道,其功能和作用都在不断变化。在步道改造的过程中,如何让“今天的创意,成为明天的记忆”是摆在相关决策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我市不少区县都在谋划步道的提档升级,从景观步道到登山步道,从公园步道到亲水步道,从街巷步道到健身步道,林林总总,动辄就是数十上百公里。

  人气是检验一条步道更新成败的重要指标,只有通过人的活动,物理的“场所”才能成为“造梦空间”。诚如蒂耶斯德尔在《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一书中说:历史街区的活力和生气必须是“真实”的,而不是刻意设计的或过分美化的;一个“真正”有效的和正常运转的街区,是自然和富有活力的,而不是一群受人雇佣的演员刻意表演的舞台。

  步道提档升级,也不能只有美学,没有生活。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部分地方在步道建设或改造中,一味追求高大上,看着光鲜亮丽,但日常的利用率并不高,往往只是一年举办一两次健身比赛,这种步道无疑是对公共资源的一种浪费。

  作为山地城市的重庆,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步道有千百条,它们既是城市记忆又是特色资源。步道更新,底线在人,目标更在人,传承历史、增添韵味的更新非常必要,但千万别“一刀切”,把居民游客都赶跑。(记者 黄琪奥 韩毅 实习生 黄明杰)

编辑:欧平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