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杨春敏扎根基层14年
重庆日报  2019-02-27 10:12:06

  原标题:2018年“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杨春敏 扎根基层14年 将“问题社区”变“和谐社区”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019-02-27-0052

杨春敏获评2018年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受访者供图)  

  ●她实施的网格化极为细致,11个消防栓、103盏路灯、8座公厕、47个化粪池、33个燃气总阀……全部逐一划分给居民小组的网格责任人和小组长。

  ●她提出了一个极富人情味的倡议,叫作“巷内无生人”计划,即社区的巷子里消除邻居们互不相识的冷漠。

  ●她在社区推出“社区今天我当家”活动,设置公益服务岗位,希望发动和组织社区党员和群众协助社区干部处理邻里纠纷和社区事务。

  2月24日,由中宣部和民政部主办的2018年“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发布仪式在湖北武汉举行。重庆市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团结坝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杨春敏,成为全国十名获奖者之一。

  荣誉的背后,是扎根社区默默耕耘14年的苦与甜,是将一个矛盾丛生的“问题社区”变成“和谐社区”的奋斗之路。

  当年她也会吃闭门羹

  2月25日,从武汉载誉归来的杨春敏换上黑色防寒服,又走进了团结坝社区老巷子里,仿佛鱼儿入了水。

  “穿巷子穿惯了,着正装不习惯。”杨春敏摸了摸身上有点发旧的防寒服说。

  “在这种老街坊式的状态下工作,您每天都这么愉快吗?”看着这温馨和谐的一幕,重庆日报记者忍不住问。

  杨春敏笑着说:“不,14年前,情况和你们现在看到的不太一样。”

  那是2005年,重庆特殊钢集团(简称特钢厂)公司破产,成为全市最大的整体性破产案,一千多名失业职工归入团结坝社区管理,各种矛盾的聚集使这里成了“问题社区”。

  在这关键时刻,本也是特钢厂职工的杨春敏,表示“想试试”,看能不能改变“问题社区”。刚开始,一切事情并未那么顺利。

  “谈啥子谈?啥子时候把卫生搞好了,再和我们谈!”这是初上岗时杨春敏遭遇的一次闭门羹,之后那“砰”地一声大力摔门声,深深刺激了杨春敏。

  此前,特钢厂破产后迅速颓败的社区环境已经刺激了杨春敏,而这一次,居民的情绪爆发则直接刺激了杨春敏内心深处的倔强。

  “我还不信了,一个卫生问题我都搞不定!”杨春敏自己跟自己赌上了气。

  让“社区”在居民心中扎根

  赌气可以鼓舞士气,却不能解决问题。冷静下来的杨春敏发现,因为团结坝是老社区,基础设施老旧,加上重庆特有的山地环境,使得整个社区卫生死角太多,想要清洁工来解决这些问题根本不现实。

  杨春敏带头爬边坡、陡坎,去死角清理垃圾,靠着一个蛇皮口袋和一双手套,硬是捡出了一个清洁无死角的社区环境。

  一开始,居民们三三两两就趴在自家窗台或拿个小板凳坐在阳台,嗑着瓜子看他们弓着腰捡垃圾;渐渐的,有些居民坐不住了,一些老党员也自带工具“入了伙”;后来,一些居民骨干也悄无声息地加入了进来……

  杨春敏随即提出,将居民每50户设置为一个网格进行网格化管理,更是创造性地提出建立社区干部“出门一把抓、回来再分家”的民情走访工作机制,即无论居民有什么需求,社区任何一个工作人员都有义务将其带回来,然后社区再根据各自分工,进行具体落实。

  2006年9月,当时的团结坝社区党委书记离岗,杨春敏毫无争议地成为代理书记;次年她又被选为社区主任,成为了团结坝社区书记、主任“一肩挑”。

  上任之后,杨春敏没有“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是干了一件悄无声响的“笨事”——她亲自带领班子成员遍访辖区2369户居民和社会单位。

  “毫不掺假,真正地一家一家上门!采集居民家庭信息和居民需求,那过程真叫一个累!”这种“水磨功夫”考验着社区干部的耐性与韧性,却也成功地让“社区”一词,替代了在居民心中扎根多年的“单位”一词。

  把“穷家底”盘成“富资源”

  同样是搞网格化管理,杨春敏实施的网格化,极为细致。

  “11个消防栓、103盏路灯、8座公厕、47个化粪池、33个燃气总阀……全部逐一划分给居民小组的网格责任人和小组长。”这张网没有漏掉任何一处空白点。

  随着社区外来人口的增多,老街坊之间的那种熟悉的人际关系在逐渐淡漠,她提出了一个极富人情味的倡议,叫作“巷内无生人”计划,即社区的巷子里消除邻居们互不相识的冷漠。

  “首先,我们社区将外来流动人口,统一叫作‘新邻居’。”杨春敏解释,这是从观念和称谓上消除歧视与隔阂,让流动人口感到亲切和温暖。

  任何一位外来人口哪怕是租住到了团结坝社区,立即就会有社区流动人口协管员主动上门,送去一张印有流管员联系电话和提供服务项目内容的名片,引导流动人口到社区综治工作站的“新邻居服务窗口”报到,告知其社区生活办事指南,让每一位到来的流动人口了解社区。

  社区综治工作站专门建立了“新邻居民情档案”,在各楼栋张贴并更新新邻居门牌,让居民及时认识新邻居。将新邻居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录入电子台账,社区对流动人口做到“心中有数”。

  最后,社区还以居民单元楼栋为单位,开展新老邻居“自我介绍”等面对面交流联谊活动,迅速拉近流动人口和常住居民之间的距离,消除陌生感,让流动人口尽快融入社区生活,增强其归属感,形成“巷内无生人”的和谐氛围。

  早在2009年的时候,她就大胆地提出“把穷家底盘成富资源”。在杨春敏看来,这样一个老旧社区,仅靠社区干部解决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需要借助其他力量。

  这个“其他力量”,她首先想到的就是社区那些退休职工。社区推出的“社区今天我当家”活动,设置公益服务岗位,“社区编外书记、主任助理”,希望发动和组织社区党员和群众协助社区干部处理邻里纠纷和社区事务。

  信任换来忠诚,惊喜随之而来。这项活动开展后,社区干部们惊讶地发现,那些“社区编外书记、主任助理”最先由居民群众轮流当值上岗,后来一些大学生、社会单位的干部,也纷纷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形成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热烈氛围。

  这些年来,团结坝社区纠纷少了,发案率低了,居民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增强了。

  14年来,这个曾经的“问题社区”,在杨春敏的带领下,先后获得过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重庆市基层党建示范点、重庆市文明社区、建设和谐社区工作示范社区、重庆市优秀充分就业社区、重庆市卫生单位等众多荣誉,成为“明星社区”。

  14年来,杨春敏先后荣获重庆市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重庆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并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记者 陈波)

 

编辑:欧平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