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黔江区:小家访搭起沟通大桥梁
重庆日报  2018-10-26 14:52:40

  黔江区教育系统采取多种形式,全面深入地开展家访工作,在教师、家长、学生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播撒爱的种子、文明的种子、和谐的种子。

  师德如春风 化雨育新人

  “慢慢走、不着急,要踩稳了。”近日,在金溪镇中心学校,一大一小两个身影一步一顿地走着。这是初一2班的班主任张南搀扶着学生谢国胜走在去家访的路上。

  走进谢国胜的家,谢妈妈非常热情地张罗着茶水。客厅不大,他们就坐在床边的小凳子上交谈,气氛十分融洽。

  谢国胜患有先天性疾病,双脚内翻行走不便,近来更是逐渐影响到了双手的灵活性。

  “孩子很不容易。我希望尽己所能,多给他一些帮助。”张南说,他经常和谢妈妈交流,对孩子的教育更加得心应手了,这个学期以来,谢国胜不仅成绩有了提升,性格也更加开朗活泼。

  家访,是黔江区推进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通过家访,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家长更加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双方还能就教育、管理等问题交换意见……小小的家访,凝聚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合力。

  “是面对面的交流,更是心与心的沟通。”校长李秋林说,除了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学校更希望通过家访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激发教师的爱心和责任感,并把它们贯穿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

  金溪镇是市级深度贫困镇,学校的留守儿童、困难学生比例很大,不少教师在家访中感触良多。

  “走了很远的山路,到了学生家里时,发现他父母都不在家,破旧的小屋黑黢黢的、厨房里空空如也。”六年级2班的班主任田伶俐回忆说,那时候,自己就更加坚定了要教好书、帮助他们改变命运的信念。

  为人师者,教人成才。这是对师德师风最好的注解。

  小手拉大手 文明一起走

  近来,黔江区吹响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号角。学校里,氛围更为浓烈。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如何发挥这些文明小使者的作用,让文明新风也吹进寻常百姓家?

  家访,是黔江区给出的答案。

  黔江区要求教师在家访过程中向家长宣传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当前的一个重点就是创建文明城市,号召家长们积极参与,人人争当文明人。

  舟白街道过去是一个乡镇,居民大多来自农村,文明守礼是个短板。但通过家访工作的深入开展,部分家长转变很大。

  “一对一的宣传效果很好,家长们都很配合。”舟白小学的教师杨芳对此深有感触。近来,她有意识地在家访时,或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向家长们讲解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大意义,劝导大家文明言行,例如开车时应该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红绿灯路口严守信号灯,坐公交车时为老弱妇孺让座,在公共场所要注意保持安静,遇到排队的情况要遵守秩序等等,家长们都表示赞同。

  家访之后,孩子就成为最好的宣传员和监督者。

  “乱扔烟头、闯红灯过马路,孩子就指责我不文明。”家住舟白街道路东社区的学生家长周红笑着说,作为成年人,被儿子“教育”感到很惭愧。现在自己慢慢改掉了一些不文明习惯,要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教师家访,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对家长是一种触动。不仅推动了创文工作的宣传,营造了全民学礼仪的良好氛围,更直接影响了社会风气的好转,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教育助脱贫 党群心连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带动贫困家庭树立脱贫志向,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

  2017年春季学期,白石小学教师李方安带着在镇上购买的20斤食用油,第一次来到田仁强家。

  “两间几十年前修建的木板房,家里唯一值钱的的家具是一台家电下乡的半自动洗衣机。爸爸天生智力残疾,76岁的奶奶是家里的唯一支柱。”李方安介绍,田仁强的情况着实令人揪心。

  经努力,学校免除了孩子一切教辅费用,免除营养午餐家庭承担部分,并发放生活补助。此后,李方安每个季度都会抽时间前往中河村一组进行家访,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

  “老师经常来,很关心我们的生活。”在老师的教育下,田仁强也越来越懂事了。他表示,长大后要好好工作,靠自己的努力养活奶奶和爸爸。

  家访是黔江区密切党群关系、助推脱贫攻坚的一件法宝。区教委主任张耀天说,通过家访,既能更加直观地了解贫困学生家庭情况,宣传党和国家最新的扶贫政策,更能激励家长和孩子自力更生、奋发向上,努力实现脱贫致富。

  近年来,黔江区通过家访等形式,进一步精准开展政策宣传、精准资助对象和标准,真情开展对口帮扶,全面兑现各类教育资助5371万元,惠及学生6.4万人次,其中,清理并兑现未申报家庭困难学生资助400余人,有力地提高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满意度。(刘茂娇 梅佳)

编辑:欧平淑